(未来之舟礼仪培训网)
卡耐基和布尔铁路公司竞标太平洋铁路的卧车合约,双方竞争相当激烈,彼此不断削价直至无利可图。不久,卡耐基巧遇布尔门。针对恶性竞争的害处,卡耐基建议携手合作。布尔门极关切地问道:“如果我们合作,那新公司的名称叫什么好呢?”卡耐基马上答道:“当然叫‘布尔门卧车公司’啦!”卡耐基的回答使布尔门很高兴,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协议。卡耐基巧妙地以对方的名字作为公司名,一下子获得了对方的好感,拉近了双方之间的距离。
名字是一个人的代号,尊重名字就是尊重本人,而且我们的潜意识里对自己的名字都会特别在意、敏感。很多人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在喧嚣的大街上,如果有人喊我们的名字,即使声音很小,也能让我们竖起耳朵。同样,人际交往中,从知道对方名字的那一刻起,就应以此为称呼,使对方对你作出无意识的、积极的反应,以此强化对你的良好印象。
记住他的姓氏
商务场合这种泛泛之交的情况下,久别后再次见面,还能准确地称呼对方的名字,能让对方感觉到你是个有心人,是一个办事严谨认真的人。我一直认为,这是礼仪中一项有效的沟通技巧。
要记住每位交往者的名字当然不容易,但却可以通过提前做功课达到这样的效果。除了提前温习对方给过的名片这个办法之外,还可以将对方的名字和此次见面所谈事项结合起来,或者以谐音、搞笑的事或自己熟悉者的名字、名人名字的联想来帮助记忆。初次见面时,哪怕提前把对方名字写在小纸条上,不时拿出来熟悉一下也行。
不小心忘记对方的姓名,确实很糟糕,但谁也难免。可以试着从容地、像老朋友般亲切地微笑,伸过手说:“您好,我是××。”这时对方当然也会和你一样:“您好,我是××。”我就是这样做的,而且效果不错。
称呼突出荣耀
对方如果有职务,那是他的社会地位和荣耀的标志,我们称呼的时候必须重视并体现出来。否则,当他与普通员工在一起时,你不称呼他的职务,就体现不出他不一样的社会地位了。
比如知道对方是处长,并且姓陈,称呼“处长”和称呼“陈处长”,其效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在你面前的“处长”可能是若干位,你是称呼哪一位呢?但“陈处长”却只此一位。以前要是没有注意这一点,就从下次开始这样称呼吧,相信会有更佳的效果。
当对方有高级职称或高级学位时,如教授、博士,应该以此来称呼。毕竟获得高级职称或高级学位的是少数人,并付出大量汗水才能获得,从称呼上将之表达出来,是非常受人欢迎的。
在对方身份不明的情况下,以性别相称 “某先生”“某女士”“某小姐”。对于从事文化教育、艺术工作的人员,称为“×老师”比较妥当。对年长者称呼要恭敬,不能直呼其名,可以称呼“老张”“老王”;对有身份的人,可以把“老”字和其姓倒置,这是一种尊称,如“张老”“王老”。称呼时可以借助声调及热情的笑容和谦恭的仪态表示尊敬。
用称呼拉近关系
对同辈人,可以称呼其姓名,有时甚至可以去姓称名。但年龄相仿的异性之间,不宜直接称呼其名,除非大家都这样称呼。
不管以哪种称呼,也不管对方身份比你高还是低,称呼的同时必须用眼神和对方保持交流并保持微笑。即使把对方身份称呼得再高,而称呼他的同时注意力在其他地方,只能逼人家认为你是在敷衍而已,没有任何真诚和敬意可言。
汉字里“您”和“你”两个字、两种称呼,各自体现出的对他人的尊敬程度不同。“您”比较客气、有礼貌而略有拘瑾,“你”则较随意。对长者、身份高者,初次见面或者相交未深,宜用“您”而不宜用“你”,以示谦虚、敬重。而很熟识的人碰面,即使身份比你稍高一点,也不必称呼“您”而可以用“你”,因为“你”显得更亲切、随意些。如果老朋友见面还是“您”来“您”去的,无形中就在两人之间筑起了一道墙,除非有意想和对方保持距离。
避免失礼的称呼
要注意的是,不要称呼别人的绰号,除非你们俩的私人关系像发小那样不计小节;也不宜在商务场合使用地域性或过时的称呼,如“师傅”等。
不管什么时候,以生理特征相称呼,给人的感觉只能是粗俗、无礼。据《华商报》报道,2008年2月某项世界级赛事后的新闻发布会上,某体育明星在一次答问中称加拿大选手哈特莉为“胖子”,海外媒体哗然,一时批评之声不绝于耳。
现在很多人都习惯将称呼简化,这本身没有什么,但一定要注意避免可能产生的歧义和不好的联想。比如,姓“向”或“项”的男工程师,异性交往者应避免简称他“向工/项工”(相公)吗?岂不是天天占人家的口头便宜?还有姓“龚”的工程师,也不宜简称“龚工”(公公);还有吴姓工程师,简称为“吴工”(蜈蚣)就欠妥;而范局长,简称“范局(饭局)”也不合适。
还有一种情况是,姓氏或姓名加上其他语气词,就有了容易让人误解的含意。比如王,有人开口就说:“你是小王吧。”这时候,那个罪魁祸首的“吧”字必须去掉,否则在对方看来你这是变着法儿骂他。
作者:实战派知名礼仪专家靳斓
(本文转自互联网。咨询礼仪培训事宜请联系:010-65721174、65743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