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的2月前后,“日本马桶盖”一下成了热门关键词。原因是中国游客跨洋去日本购买马桶盖,还买断了货。国内、日本媒体甚至其他国家的媒体纷纷热议。购买者说,他们就是冲着日本马桶盖的质量、功能去的,即使携带多么不方便,也要搬回来!甚至大米、电饭锅,都从日本往回搬。但剧情随后的发展让人大跌眼镜。很多在日本卖到断货的马桶盖,竟然都是“Made in China”,甚至国内款还有日本款所没有的防潮功能。“兜了一大圈,买到的居然还是自家门前生产的东西,那不是等于当了回人肉搬运工。”
之前的2013年,美国旅游协会主席罗杰·道竟称中国游客是“会走路的钱包”,每个人最后都是拉着装满美国货的行李箱回中国。
对于中国游客,不少国家似乎怀着又爱又恨的矛盾心态。爱的是中国人腰包里的钱,恨的是部分国人的低素质影响了当地人的安宁生活。
部分国人不理智的消费行为以及不得体的举止行为,往往都有一个不正确的心态使然。不管是旅游、留学还是工作,我们应该以怎样的心态对待出国之后的所见所闻,并且给自己的举止行为起到指导作用呢?
⊙学习心态
出国,很多都是为了增长见识。所以,对于与我们不同的地方、优秀于我们的地方,应有一颗学习的心态,而不只是盲目崇拜或跟风。只要有一颗学习的心态,才有可能师夷长技、为我所用,才能达到出国见识的基本目的。要知道,任何国家的发达,总有一定原因,且总有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谁都不是天生就是优秀、哪个地区不可能一出现就是莫明的发达。我们只有见到人家长处,心向往之,并学习,从而将我们自身的不足之处改掉,才可能更有益于我们自己、我们的国家。
⊙求同存异
出国总有一定目的:旅游、留学或工作。在异国他乡首先要有求同存异的心态。所谓异国他乡,必然有人家自己的传统、文化、语言,肯定和国内有差别。即使是我们认为“熟悉”的新加坡,也是如此。对于和我们的不同之处,不管我们认为好还是不好,首先做到的就是存异基础上的求同,这才是愉快交往的基础。动不动就指手划脚、表现不屑或受宠若惊,都是不正确的。
不可能任何国家、任何地区、任何事物都比我们好。遇到认为不如我们的,以一份尊重的心态看待就好,没必要也不应盲目自大甚至嘲笑,“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不要盲目崇拜
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四个自信”时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还明确指出:“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
走出国门,我们更需要有这种文化自信,而不是盲目崇外。
很多人出国旅游或留学,带着盲目崇拜的心理,不管是物质层面、还是制度层面,只了解皮毛的情况下就人云亦云,觉得国外的月亮就是圆,什么都比国内好。
电影《战狼2》中,在非洲开了小卖店的商人钱必达,太平时期以当地人自居,不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做着连同胞都坑的超市生意。可当叛军开始在他的超市肆无忌惮的杀人,得知去大使馆可以求生时,他又信誓旦旦地宣称自己是中国人,如何的爱国。这一反转喜剧效果十足,但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了个别在海外发展的国人真实心态。
特别是国外的各种物品大量往回买,送给亲朋好友,并以此洋洋自得。客观地讲,国外个别物品或许确实比国内同类的品质好些。有些奢侈品由于关税等因素,也确实比国内便宜。购物无可厚非,但不一定非要什么都往回买,国外现在也并非都比我们强。而且那样不分清红皂白地狂买,换来的并不是尊重,而是“上车睡大觉,下车掏钞票”式“钱多人傻”的暴发户标签。
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尴尬经历:从国外回来的同事或亲戚朋友,兴冲冲地送给自己一个精美的洋货。当时受宠若惊地连声道谢。一路像捧着宝贝似的回到家小心翼翼地回家打开一看就傻眼了:在不起眼的地方赫然印着:Made in China。
⊙批判接收心态
在国外接收到的信息,尽可能做一番过滤,看到的不一定是真的或只是片面的。很多国家倡导言论自由,但有些所谓的自由言论,往往带着有色眼镜,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而不一定都是表达客观立场。所以,接触到的信息应有去伪存真的判断,至少有批判接收的意识,而不是盲目迷信。
批判接收,还要注意有保密意识,特别是事关单位机密、国家机密。
⊙不要搞特例
很多人觉得我在国外就是外宾,或自己在国内是什么身份或级别,就应特例。这可能是部分国人在国内的一些不健康的思维。很多国家没有接收这些不良思维的土壤,所以不管是外国人、本国人,在习俗、法律面前没有特例,更不能用一些不健康的思维来处理那些特殊事件,否则甚至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几年前,一位留美学生因为性侵女房东而被抓,其父母赶赴美国,私下“劝说”对方以报酬换取改变口供,结果也一起被抓。
《广州日报》曾报道过美国一名18岁少年在新加坡受到鞭刑处罚,即使当时的美国总统克林顿出面求情也无济于事。
所以,走出国门,就不要想着特殊化,凡事必须按规矩来,尊重他人、尊重风俗、尊重法律。
⊙注意心理落差
这种情况是特别对于出国留学或工作的人而言。很多人把出国想象成进了天堂,觉得只要到了国外,什么都无比美好,什么都会迎刃而解。很多人出国后才发现:气候、饮食、语言、生活习惯、人际关系,都是如此之不同,一切都成了问题。于是产生强大的心理落差感,还因此影响了在国外的留学或工作。甚至有人总结了 “出国三个月,是一道坎”的规律,适应了,就OK了。
出国旅游、留学或工作,必须有这样的心理准备。特别是工作或留学,除了能独立生活,包括从生病去医院到洗衣服做饭之外,还要有足够适应力,尽快融入到当地人当中,而不只是整天把自己关在房间或只和中国人这个小圈子打交道。同时还要从感情上学会忍受思念、孤独甚至白眼。要摆正心态:出国不是去享受,一开始有落差在所难免。对于旅游而言,并不是所有的东西国外一定比咱的好,比咱的方便,应做好了解和物质、精神准备。
本文摘自 实战派礼仪专家靳斓 著《出国礼仪》(中国经济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