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勃
(未来之舟礼仪培训网)中国有句俗话,叫做“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其意思是说打人无好手,但脸是万万打不得的,千万不要打人家的脸;骂人无好语,但揭短是最令人难以容忍的,千万不要揭人家的短处。有点道德素养的人,一般都明白这个道理。
打人不打脸,原因在于脸是人体的薄弱部位,经不住打。当年鲁智深拳打镇关西,拳拳都打在脸上,结果三拳就将人打死了。所以俗话说“打人不打脸,打脸不为能”。脸是人的自尊,打脸最刺伤人的自尊心,是一种侮辱行为,打人脸就等于侮辱了他的人格。再者,如果打人打在了脸上,伤势比较明显,会留下印痕,但脸这东西又不能后着藏着,只要出来,有些人看见了总会询问是怎么回事,这脸上就会挂不住,心里也会恨恨的。“人活脸,树活皮”,人都是要脸的,“打人不打脸”绝不是说着玩的。
“骂人不揭短”中的所谓“短”,是指人的“短处”,即人在生理、行为、思想等方面的缺陷、不足,隐藏在内心深处不堪回首的经历,或者曾经有过的毛病,说错的话,做错的事,见不得人的事,丢人的事以及本人最不乐意提及的其他一些事情等等。这些“短处”一般是讳莫如深的,在公共场合极力隐藏和回避,这像伤疤一样没有人愿意去揭它。人们把“揭短”与“打脸”相提并论,就是说“揭短”也是要不得的。
“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也是一条约定俗成的处世原则,它要求无论做什么事情多少给人留点余地,不要逼人太甚。任何人要是被人揭到了痛处,伤了“面子”,那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小则翻脸,大则会闹出人命。因为人都有自尊,当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的时候,有些人往往会出离愤怒,做出失去理性的行为。曾国藩曾说:“予人一分面子,人必予两分面子。伤人一分面子,人必损十分面子。为人处世,面子不可不慎。”此话是很有道理的。
中国古有“逆鳞”之说。传说远古的时候有很多龙,有些龙被人饲养在家里,很温顺。然而,龙喉下约直径一尺的地方有一处鳞片是任何人都碰不得的,无论是多么亲近的人,只要碰了那个鳞,都会被激怒的龙杀死。因为龙身上这一处的鳞是倒长的,被称为“逆鳞”,任何人都摸不得。人也是如此。无论一个人多么有修养,内涵有多深,人格多么高尚伟大,也都有别人不能言及、不能冒犯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人的短处,也就是人的“逆鳞”所在。三国时的蜀主刘备是个“少须眉”。在当时,胡子和眉毛稀少的男子往往被人认为没有男子汉气概。刘备刚到西蜀时,胡须茂盛的张裕曾取笑他嘴上没毛,让他十分恼火,后来他找了个借口,就把张裕给杀了。虽然刘备在此事上表现得有些心胸狭隘,但张裕说话尖酸刻薄,取笑人家短处,不懂维护他人尊严才是招来杀身之祸的根源所在。明太祖朱元章出身寒微,早年当过和尚,参加过红巾军起义。当上皇帝之后,他认为这些经历是卑微的,有损于作为帝王的光辉形象和威信,对“光”、“秃”、“贼”、“寇”之类的字眼十分忌讳。有人在《贺表》里给他写了“光天之下,天后圣人,为世作则”几个安,他读过之后勃然大怒,说:“生者僧也,骂我当过和尚。光是削发,说我是秃子。则者近贼,骂我做过贼。”于是,立即下令把上表之人处死。上表之人虽然死得冤枉,其根源却是无意之中触犯了朱皇帝这位真龙天子的“逆鳞”。
《菜根谭》说:“不揭他人之短,不探他人之秘,不思他人之旧过,则可以此养德疏害。”这句话实际上是对“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的很好注解。实际上,无论是挑起事端的一方还是另一方,都是因为看到了对方的缺点暴露在大庭广众之下,对哪一方来说都不是什么好事。为了出一时之气,揭人陈年伤疤,最能刺痛对方的心,但这是“愚夫之怒,以头撞地”,自己也容易吃到苦果。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不要哪壶不开提哪壶,为自己留点口德,就是避免“祸从口出”。
(摘自 《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中国书籍出版社)
(咨询礼仪培训事宜,欢迎致电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010-657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