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提供商务礼仪培训 政务礼仪培训 销售礼仪培训 接待礼仪培训 医务礼仪培训 会务服务礼仪培训 小车驾驶员礼仪培训 展厅讲解礼仪培训…
位置:首页 > 更多礼仪知识 > 传统礼仪
家丑不可外扬
发表时间:2018-02-04     字体:【

作者:张勃

(未来之舟礼仪培训网)“家丑不可外扬”是说家庭内部不光彩的事情,不要随便向外人宣扬。其语出宋代和尚普济《五灯会元》:“僧问:‘化城鉴如何是各尚家风?’曰:‘不欲说。’ 曰:‘为甚如此?’ 曰:‘家丑不可外扬》。’”

“家丑不可外扬”是中国人传统的一个生活准则。家丑是家里的丑事,因为它不体面、不光彩,所以人们一般是不会愿意将家丑告诉他人或对外曝光的。时至今日,很多人仍然信奉“家丑不可外扬”,常说“脏衣家中洗,家丑勿外扬”,也有人称为之“胳膊折了往袖里藏”。

人们为什么要强调“家丑不可外扬”呢?这其中肯定有它的道理,否则这延续了千年的古训不会至今还有人遵守。中国人历来看重家庭亲情和家庭伦理。对中国人来说,家人就是亲人,亲人就是家人,父子骨肉连心,兄弟手足情深,夫妻亲如一体。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们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一个荣誉和利益的共同体。若家庭普遍不合,则社会就会不稳,发展就无从谈起,所以人们常说“家和万事兴”。但家有时也不是一个平静的波港湾,也会发生矛盾,对于小矛盾,家人一般会忍让、宽恕。如果矛盾进一步激化,也就是出了家丑,不论是否涉及自己,每一位家庭成员多会将家丑看成自己的丑事,家人一般会一起来消解,不愿外扬。在中国古代,“家丑不可外扬”还得到了社会甚至国家的支持。孔子对“父攘羊,子证之”的案件表示否定,他说:“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从周代开始就讲究“为亲者讳”,汉宣帝还颁了“亲亲得相首匿”诏令。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若家丑外扬,从轻处说,被外人所知,成为人家茶余饭后的话题,甚至会招致外界非议,被人耻笑,让当事人感到脸上无光,颜面扫尽,损毁家庭声誉;往重里说,则可能会被居心叵测的奸人所乘,导致家庭矛盾进一步激化,从而破坏家庭和谐、团结,甚至导致家庭的破裂,正如人们常说的“夫妻不睦奸人乘,兄弟不和邻里欺”。

“家丑不可外扬”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家庭的和谐,维护了家庭的荣誉,但其有时也存在着消极性。每个家庭成员在家中的地位是不同的,存在强者与弱者的差异,家并不能公平合理地保障每一个家庭成员的权益,虐待老人、妇女、儿童,家庭暴力,第三者插足等等不时地见诸报端。家丑的发生意味着某些家庭成员的个人权益受到侵犯,而“家丑不可外扬”则极易助长那些在家庭中处于强势地位而又侵犯其他家庭成员权益的私欲和不轨行为,使其他家庭成员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长期下去,权益受到侵犯的家庭成员心中的怨气就有可能越积越深,以致发生更大的问题,出现家破人亡的惨剧。因此,有时候一些“家丑”外扬也是必要的,一方面可以借助家庭的外部力量来解决因家丑所产生的矛盾、冲突,另一方面可能使家丑中的受害人通过向他人倾诉以宣泄内心的怒火和被压抑的情绪,寻求心理上的安慰或精神上的支持,从而缓解家庭矛盾,以避免更大问题的发生。

“家丑不可外扬”有时候还会被滥用。有些单位、企业、组织内部出现了问题,总是遮遮掩掩,不是想办法解决问题,而是去封锁消息。如果内部要是有谁把问题给捅出去了,就是把“家丑”向外“宣扬”,轻者受批评,重者甚至就要受到惩处。更严重一点的,比如说死了几十人甚至上百人矿难,再比如说明目张胆地生产坑害消费者的假冒伪劣产品,还有、严重污染环境祸害一方百姓的工厂企业,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地方明明知道,却采取地方保护主义,装聋作哑,根本不予处理,甚至不许媒体报道,美其名曰“家丑不可外扬”,使得本应公开的信息变成了“秘闻”。这真是“家丑”吗?这非但不是什么“家丑”,而是“公丑”,是“单位之丑”、“地方之丑”,关乎公众的切身利益,理应及时地让广大公众知道。当然,“家丑”外扬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需要勇气。但只有如此,才是对企业、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才能真正实现民主、透明与有效监督,才能亡羊补牢,真正起到惩前毖后、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自由、平等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每个人无论在家庭中还是社会上,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家丑外扬不外扬属于个人的权利,但它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和保障。如果“家丑”只与自身相关,并不涉及他人利益,出于保护隐私的需要,家庭或组织有权利“不外扬”。然而,当“家丑”已触犯法律,或者已侵害公共利益,此时的“家丑”便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家丑”,就需公开,相关部门就需介入。因此,当今时代,“家丑不可外扬”的观念需要我们重新认识和定位。

(摘自 《中国人最应该知道的77个礼俗》,中国书籍出版社)

(咨询礼仪培训事宜,欢迎致电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010-65721174)

 
上一篇:喝口交杯酒,一辈子不翻脸
下一篇:药锅子有借无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