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樊
早两天,喉咙干干涩涩的,于是就随手在超市买了两罐王老吉,“冲刷”了一下我那上火的“渠道”。然后又心血来潮,去买了一箱梧州产的龟苓膏,在家吹着空调,一口一口地慢慢品尝,滋润我那同样已经干涩得不行的肺部。也不过两三天时间,某天一觉醒来,我顿觉神清气爽,忽然就很感慨:老祖宗创造出来的东西,能够经受住时间的千锤百炼,人世间的大浪淘沙,而还得以保存下来,就肯定是好东西,如果还能不断被后人改造完善,发扬光大,那这些就肯定都是弥足珍贵的“金子”,是值得国人自豪,并须代代传承的国粹。
想起昨儿看到的一则关于王老吉的新闻,据AC尼尔森最新数据显示,2008年红罐王老吉凉茶的销售额超同比增长超过60%,在湖南、湖北等地,王老吉增长幅度同比超过90%,而在河南,河北,安徽,四川,陕西,山西等地的销量增长幅度更是超过100%。而这原本传统的可乐类碳酸饮料市场却成为王老吉凉茶的最大市场增长空间。
新闻还说,2008年红罐王老吉在全国增长幅度是同期可口可乐的近3倍,王老吉凉茶目前在中部和西北地区销售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碳酸饮料增长幅度,并且这种增长优势在进一步拉大。安徽,河南,吉林,辽宁,黑龙江,广州,浙江这些地区本来是可口可乐的老巢,地头蛇却最终敌不过过江龙势如破竹地攻势,战斗结果也很惨烈——地头蛇——可口可乐在这些区域都不同程度出现了负增长。
AC尼尔森是全球鼎鼎有名的老牌市场调查公司,他们出的数据自然很权威,没有什么值得质疑的地方,倒是可以值得玩味得是,挟强大的美国文化做为商业武器,在全球攻城略地,相信连饭都吃不饱的非洲小朋友都不会对其陌生的可口可乐,为什么会败给凉茶——这种可谓是中国最古老“特产”之一的饮品?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或者说变迁,凉茶饮品也在不断地改头换脸,但凉茶本身的精髓是被很好地保存下来了。
王老吉战胜可口可乐,表面上看是两个饮料竞争对手较量后的结果,其背后的实质是中国传统饮食习俗文化在消费者心中的回归。当人们对舶来品不再感到新奇,反而是习以为常,甚至发觉其实并不一定适用之后,根深蒂固的传统习俗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就会显示出其巨大的反击能量。
回归,其内在动力仍然是源于需求。凉茶虽然是发祥于偏于一隅的岭南地区,但这并不影响其尊称为国粹,并最终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文化物质遗产的地位,以及迅速向全国各地蔓延的速度。凉茶的兴起和普及是适合中国国情,这是任何一种舶来品都无法比拟的潜在优势。
众所周知,凉茶的出现,本就是先人为了生存和繁衍而必须采取的一种解决之道。想一想,当年的岭南地区,是“南方暑湿,近夏瘴热,暴露水居,蝮蛇蠹生,疾病多作”这么一种恶劣的生存环境,人要活下去,就必须要有一种能够持续下去的解决之道。凉茶就是先人能找到的最佳的解决之道。但凡能跟生存挂钩的东西,人对其依赖性有多高,其地位有多重要,可想而知。更为重要的是,凉茶没有随着朝代的更迭而消亡,反而是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对外普及,其需求的适用性,由时间老人给出了最权威的证明。
由凉茶饮品衍生出来的凉茶历史典故、民间传说从广东逐渐流传到全国,其在文化底蕴上,根本没有任何一种饮料能够与之抗衡,更别说是舶来品了。事实上,凉茶文化从偏于一隅的岭南逐渐走向全国,并得到南北文化的一致认同,这不仅是由于现代工艺发达,交通发达,特产的全国普及性大大增强,更重要的是,区域需求趋同的特征越来越明显。以饮食习惯为例,不管你在国内的东南西北,在广州还是在北京,川菜、湘菜都是主流饮食文化之一,但这些美味无不与“辣”同行,加上这些年气候越来越炎热干燥以及工作的繁重压力,身体的虚火自然就变得旺盛,急需要祛除。而凉茶独有的清肝润肺的功效就逐渐显露,乃至被认同。凉茶从南方向北方普及,就是很正常的事了,而随着凉茶普及而衍生的凉茶文化最终从岭南辐射至全国,也是情理中事了。
正如当初消费者,尤其是年轻消费者选择可口可乐,其需求动力是源于要向全球最强大的时尚文化靠拢,并显示一种站立在潮流巅峰的姿态,现在的消费者,也依然是年轻消费者对凉茶——这种传统饮食文化的依存,其需求动力则是源于要找到一种适应生存习惯的对应方式以及随着本土文化的强盛,而回归到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当中去。
(摘自搜狐网络法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