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丽 来源:北京晚报
有句广告词“年轻无极限”,现在这句话大可改成“回复无极限”。本来以为宁波鄞州区区长信箱对有关“行路难”问题的回复为“已阅”,已经是极品。湖北应城的市长信箱又拓展了“最牛回复”的新领域。新京报报道,一网民写信给应城市创建办,反映污染环境等情况。第二天,这封信得到了处理,只见在网友信件下面赫然写着这样的答复:“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你有意见到创建办来面谈。”共20个字,还把“面谈”打成“面淡”。
对此,应城市新闻办回应说,这并非市长回复,而是该市创建办工作人员回复的。应城市创建办继续回应说,因为该市民多次反映同一个老问题,被烦透了的工作人员一“激动”,回复时就带上了“个人感情色彩”。
简单批评这位工作人员缺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或者指斥其缺乏职业素养,都是老生常谈。我们需要探讨的是,为什么反映问题,或者说多次反映问题,居然就变成了“闲扯”呢?
先说“问题”本身。一个工作人员有什么权力?他除了传递“问题”之外,既无法促成相关部门对这个“问题”拿出解决方案,也无法监督这个“问题”被传递到了何方。除了“闲扯”,一个工作人员还能做什么呢?
稍有“反映问题”经验的人都知道,“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从来都不是一件新鲜事。应城的这位网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去反映问题,至少证明了一点,他所反映的这件事真的已经是个“问题”,对他的困扰足够让他忽略前述的那几“难”。
稍有“反映问题”经验的人还知道,所谓“市长信箱”从来都不是市长大人亲自去看,秘书班子能看看就不错了。“市长”的符号意义大于实际意义。所以,工作人员忽然犯了个人情绪,市长也只好跟着吃挂落儿。不过市长也不冤枉,谁叫您平时不亲力亲为呢?
之所以“回复无极限”,无非是把写在纸上的官腔改成放在网络上而已。这只能说明有人还没吃透党中央提出的要重视互联网影响力的重要精神。这从来不代表某些政府工作人员素质忽然间变低了——他们一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