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舟礼仪培训网)在深入贯彻十六大精神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过程中,我们进一步探讨师德修养特别是文明礼仪问题,对培养教师高尚师德,提高教师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文明礼仪教育的重要性
2001年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将”明礼”确立为公民的20字基本道德规范之一。十六大提出了”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品德体系。”毫无疑问,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建造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规范的大厦。两者相辅相成,于时俱进,缺一不可。因此文明礼仪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大厦的重要构件,关系民族的一代人风,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决不能等闲视之。淡薄文明礼仪甚至不讲文明礼仪,就难以创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文明礼仪修养如何,是衡量每一名教师师德水准和为人师表状况的最明显最直接的标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规定,教师应“衣着整洁、大方,举止端庄,语言文明,礼貌待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一名教师的师德水平和为人师表的状况,其表现见诸于衣、食、住、行、言以及社交、家庭、娱乐等各个方面、但最明显最直接的外在表现是是否举止文明、语言文明、礼貌待人。“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作为“为人正礼”的教师决不能轻礼、怠礼、歪礼甚至不讲礼。古往今来,人们认为“教师是文明礼仪的化身”。无庸讳言,至今在极少数学校和极个别教师存在着文明礼仪程度低下的表现。诸如:对待家长的冷冰冰,不请坐,不搭话,更不送客;与同事及相识人员相遇,视若路人,爱理不理,漫不经心,“说上一句不耐烦,两句未完向后转”;对同事说话粗俗,对学生说话刻薄,对待不同见解或不同意见的人说话尖刻;经常拖鞋披衣,以不修边幅为潇洒,以不拘小节为清高等等。上述表现决不是一名教师应有的形象。因此规范教师仪表,加强礼仪教育就显得尤为重要。“教育者必先强己,育人者必先律己”,教师应该“以自己的高尚人格教育和影响学生,努力成为青少年学生的良师益友,成为受到全社会尊敬的人。
教师文明礼仪的基本要求
仪表衣着文明。一个人的仪态仪表是其修养和文明程度的外在标志。教师的衣着整洁、典雅、合群,则对学生具有导向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夫容貌者,人之符表也。符表正,故情性治;情性治,故仁义存;仁义存,故胜德著。”不修边幅,衣冠不整,蓬头垢面,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仪表衣着,集古今之约成,大体要求是:个人外在的仪表仪态,要以内在的德行为本,“心诚则色恭”,否则有虚伪之嫌;外在的仪表与内在的素质要配合得恰到好处;讲仪表仪态,不可孤芳自赏,以致失去生活中的亲密融洽。
言行举止文雅。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庄重文雅,语言可亲,进退有礼,执事谨敬,不仅受人尊敬,而且有助于进德修业,也蕴涵着一种对自己、对他人高度负责的精神。提倡举止庄重,言谈有度,落落大方,不卑不亢。举止轻浮、装腔作势、放肆说笑、喜怒无常等,都应从教师的言谈举止中彻底清除。
“言为心声”。语言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表情达意的工具。语言的美与否。直接关系到思想感情的表达、交流的完美与否。当文雅、和气、谦逊作为它优美的主旋律的时候,它是迈向相互挚爱与尊重的桥梁;而当它被粗俗和污秽的噪音所污染时,则就成为冲突和辱骂的导火索。“忍一言,息一怒,退一步”;“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一句话说得好,叫人笑;说得不好,叫人跳。”等等,这些言简意深的话语都可作为今天的为师者借鉴。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总是要相处的。如能使用文明语言,便有助于思维、情绪的完善表达,能使对方产生美感、亲切感,从而增进了人们之间的友谊和团结。列宁写谦恭的借条借书、毛主席谦语善待民主人士、周总理改“你”为“您”的故事,都说明了革命导师非常注意语言美。
语言美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用词造句美,一是谈吐方式美。后者要求谈话要恳切、文雅、谦逊、亲切。与学生及其家长谈话,尤应如此。“修辞立其诚。”只有真诚的话语才能感动人,才能架起感情的桥梁,沟通彼此的心灵。同时,语气要亲切和气,这样才容易使人接受,并从中受到启迪、感染。在生活中,同是一句话,语气不同,效果迥异。
待人礼貌文明。这是待人接物最起码的要求。待人以礼,可以增进彼此的陌生感和疏远感。经常发生的争吵斗殴,许多是由于“待人无礼”而萌发的。“爱人者,人恒爱。敬人者,人恒敬”;“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善与人交,久而能敬”;“腹中天地阔,常有渡人船”等经验之谈,都是待人处事的至理名言,我们可当作座右铭。
居家环境文明。主要应注意两点:一是讲究居家周边环境的清洁卫生,不乱扔、不乱泼、不乱吐,做到清洁雅致。二是要与邻居搞好关系,互相关照,以礼相待。人逢危难之时,“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
(本文转自网络。咨询礼仪培训事宜,欢迎致电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010-657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