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看港片,感觉香港大佬很酷:常见他们掏出一个支票本,随手拿一签字,便支出去30万、50万。
以后才慢慢晓得:欧美商人签合同、开支票,领导人签发公文,一般都是签名确认。很少看到他们掏出一枚印章,小心翼翼地盖在上面。
我们中国人面对合同文件时,最常见到这样一句话:“双方签字盖章后生效”。换句话说,如果一份合同(或公文)没有加盖印章,那就等于没确认;光有签名也不成。
用于文件确认的印章和签名,到底哪个更重要?为什么中国人与欧美人看重不同的确认方式呢?
历史和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中国人向来看重印章;将其视作身份、信用、权力的象征物。
皇帝之印叫作“玺”,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凡下达圣旨诏令,必定加盖玉玺确认。在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是宦官中最有权势的职位。
王莽篡汉之时,急着向王政君老太后索要传国玉玺;老太太很生气,便将玉玺摔在地上,摔破了一个角。王莽赶忙命人用黄金修补好。
据说这枚传国玉玺是秦始皇所用之物,上面刻着李斯书写的八个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后来这枚玉玺在改朝换代中遗失了。假如它能保留到现在,必定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皇帝用“玺”,官府和官员使用的叫“印”或“章”。如“太尉之印”、“大同府印”、“中书省之印”、“安西将军章”等等。官印材质以铜为主,少数级别高的可用金或银制作。
官印的授予、使用、保管,历朝历代都有严格的规定(有兴趣的读者可参看東方書店出版的《中国官印制度研究》,片岡一忠/著)。
长期以来,“玺”与“印”成为了中国人心目中的权力象征物。交出权力称作“交印”,“拿印把子”成为了当官掌权的代名词。
当年诸葛亮初出茅庐,关羽、张飞不大服气。刘备就将自己的佩剑与大印交给孔明,意思是:剑印在此,你可以发号施令了,看谁敢不听?
在中国古代社会,“印章”长期是官府与官员专用,普通老百姓是不允许用印的,只能叫“XXX记”。直到两宋以后,私人名章才慢慢普及开来;元明清三朝的书画作品上,大量出现了文人雅士的闲章。
但中国印章历来是“公私分明”的。因为只有官印或公章才代表着特定的权力与信用。官员们可以在私下里签名写“条子”,但绝不可能仅凭个人签名或私章去发布公文。
有人说,中国人看重印章而不看重签名,是因为签名容易模仿,而印章不易伪造(或造假成本较高)。但我认为:这不是主要原因。根本原因何在呢?
如果一份公文仅有官员个人的签名,而没有加盖官印(公章),别人通常是不会买账的。因为大家都心知肚明:官印才真正代表权力,个人签名只代表你自己。“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谁知道你明天还是不是负责人?
由于长期以来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普遍看重印章。文件盖了印章,才具有权威性,才显得郑重其事。草根百姓没有印章咋办?那就押个手印。
在中国社会的习惯里,个人签名也常用到,但其重要性远不及印章(尤其是公章)。我们常见到许多公文,就是有公章而无个人签名的。
但西方人恰恰相反:他们非常重视个人签名,有无印章并不重要。在欧美国家的政府文件、企业文书以及文化作品中,往往只见个人签名而不见印章。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造成反差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呢?我们不妨从东西方的文化背景中找找原因。
追根溯源,最初的印章就是一种实用性识别工具,主要用于密封文书或标记物品。
譬如中国古代的竹简文书,在传递之前要卷起来,用封泥封好接口,然后再加盖一枚印章。只要盖印的封泥完好无损,就说明该文书没被人动过。
西方人使用的蜡封印与火漆印,也是类似的用途。在文书往来与物品传递的过程中,印章起到了密封防伪的作用。在这一点上,古代东西方并无明显差别。
纸张与印刷术发明以后,信息传输量大大增加。泥封、蜡封逐渐减少了,印章的用途偏重于特定标识。
在中国,玉玺与官印始终是权力象征和信用标记。在西方,印章纹样与其家族徽章一致,也是该家族的身份象征。从中世纪到19世纪,西方贵族的大量器物(如餐具、文具)上都刻有其家族的徽章纹样。看过《权力的游戏》的朋友应该对九大家族无处不在的徽章印象深刻。
但我们注意到:西方人在往来文书中,很早就以个人签名为凭据,很少使用印章。这个现象,体现了西方特色的文化背景与社会形态。
大家知道:基督教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中东地区。经过三百多年的艰难发展,终于在公元四世纪得到“米兰敕令”1,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从此以后,基督教文化逐步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流文化。
基督教徒视上帝为唯一的神,无论一个人的身份、地位、财富有多么大的差距,他们在上帝面前都是平等的。
就像在名著《简.爱》里,贫穷的女主角对贵族罗切斯特先生所说的一段话:“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平等的”。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西方特别强调个体意识。
无论是亲生父母、还是其家族,都不能代替个人实现“救赎”。因此,在经济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中,权利和责任的承担主体都是“个人”。
同样的道理,公权力的责任主体在西方也是很明确的。
无论议员签名、州长签名,还是总统签字,都是责任清晰的。谁签字谁负责,不存在模糊的“集体决定”或“共同研究决定”。
签名的好处是把责任落实到具体的个人,不容易造成相互推诿。试想一下:假如没有个人签名,又搞不清楚谁盖的公章,到底由谁来负责任呢?
所以在西方人看来,个人签名是权责清晰的表态,也是可以明确追索的依据;盖不盖章倒显得没那么重要了。
再来看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
中国传统社会不提倡“个人主义”。不论贫富贵贱,一个人的价值都是依附于其家庭、家族、团体单位来体现的。
一个人考中进士,叫“光宗耀祖”;做了大官,叫“光大门楣”。一个人犯了罪,叫“家门不幸”或“辱没祖宗”。子女婚事要听“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朝廷处罚要犯,往往会株连其亲族。
在语言习惯上,我们常以“千家万户”指代社会大众;歌曲里唱到:“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2。“集体主义”被提倡鼓励,“个人主义”长期是贬义词。
在传统的中国社会,如果一个人欠债失踪了,债权人会找他的儿子讨要,因为社会观念默认“父债子还”。如果儿子犯了罪,他父亲也必定受到谴责,因为社会观念认为“养不教,父之过”。
说到底,在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中国社会里,历来强调集体意识与家国情怀;个人的权利与责任,长期都是不明确和不完整的。
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个人签名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就显的不那么重要了。
官印和公章才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代表着集体权威与团体组织的公信力。在很多时候,个人信用也需要靠组织盖章来加以背书。
传统具有很大的惯性。不同的文化传统绵延至今,就出现了我们开头所说的那种现象:中国人重视盖章,西方人更重视签名。
来源:老铁微言-头条号 2019/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