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提供商务礼仪培训 政务礼仪培训 销售礼仪培训 接待礼仪培训 医务礼仪培训 会务服务礼仪培训 小车驾驶员礼仪培训 展厅讲解礼仪培训…
位置:首页 > 更多礼仪知识 > 异域风情
阿拉伯人的风俗
发表时间:2018-02-04     字体:【

(未来之舟礼仪培训网)在阿拉伯文化中,既有伊斯兰哲学和通背《古兰经》的哈菲兹教育,有梦幻般的阿拉伯语文学和圆顶尖塔的清真寺建筑,有抑扬顿挫的《古兰经》诵读和龙飞凤舞的阿拉伯文书法,也有用右手吃饭的饮食法则和白色宽松肥大的长袍,有隆重的宰牲节与开斋节和独具特色的宗族构成,更有赛骆驼与阿拉伯驯鹰等体育运动。而构成阿拉伯人风俗文化核心和灵魂的,显然是阿拉伯人一直强调遵循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

◎ “请你用右手吃吧

伊斯兰教饮食方面的禁忌比较多,其中《古兰经》中明文规定禁止食用的东西一共是四类:猪肉、血液、自死物,以及诵非安拉之名宰杀的,后两者是指未经过教法规定的屠宰程序杀死的,也在禁止食用之列。《古兰经》还就饮食问题提出了一个总的原则,就是要求人们食用洁净的、俊美的,历代教法学家根据这个原则以及穆罕默德的圣训,又具体规定了一些禁止食用的兽类,包括各类猛兽猛禽以及狗、驴等家畜。大体说,穆斯林可以食用的,除水果、蔬菜以及大多数水产品之外,主要就是牛、羊、驼等大牲畜,和鸡、鸭、鹅等家禽,而且凡是陆地上的食物都要按照规定的程序屠宰,否则即使是上述动物的肉也是不可以食用的。

阿拉伯人的饮食禁忌严格遵照上述规定,除此之外,阿拉伯人一般还不吃动物的内脏。中国人称为“凤爪”的鸡爪子,阿拉伯人也在弃置不食之列。也不吃一些奇形怪状的海产品,如甲鱼、乌贼等。

阿拉伯人的饮食烹调方法相对简单。主食主要有两种:大饼和手抓饭,其中阿拉伯大饼最为常见,因为制作方法简单且随处有售。副食基本可以分为两类,蔬菜类一般是凉拌生吃,肉类的烹调方法以烤为主,或者是炸,偶尔也炖,但其他的烹调方法非常少见。阿拉伯食物的最大特点是腻、甜。

阿拉伯人的传统名菜当首推烤全羊。一般选用两岁左右的羊,剥皮后除去头、蹄和内脏,用一根有大铁钉的木棍,将羊从头至尾穿上,羊脖子卡在铁钉上。再用蛋黄、盐水、姜黄、孜然、胡椒粉等调成糊,将整个羊身涂满。然后将羊头部朝下放入烤坑中,要烘烤十几个小时,待羊身变成金黄色,就可以取出食用了。

阿拉伯人只有在节日里或招待贵宾时才会做烤全羊,日常更多地是食用一种称作“卡巴布”的烤肉。“卡巴布”一般只以羊腿和背脊上的瘦肉为原料,将选好的羊肉刷上用精盐、胡椒、生姜、葱和橄榄油混合而成的调料,然后切成四五厘米见方的肉块,用—米长的钎子穿成一串串的,放入特制的烤炉中,待肉色变黄后即可出炉。在饭店,“卡巴布”烤熟后便从钎子上取下放入盘中,论公斤卖。

还有一种比较流行的烤肉方法称为“哈瓦拉马”,据说这种烤肉方法源自土耳其,但在阿拉伯各国非常流行。卖“哈瓦拉马”的餐馆往往在临街处立起一个烤肉架子,上面挂着一坨坨的各种肉,有有鸡肉,有羊肉,但以牛肉为主。被炙烤的肉随铁柱子不紧不慢地转动着,烤熟一层,就切下一层食用。

阿拉伯人的蔬菜“沙拉”往往就是将各色蔬菜切成碎块,拌在一起直接食用,或加点儿盐,或加点儿糖,或浇上点儿酸奶,总之是非常简单,但是看上去颜色非常鲜艳。最经常食用的蔬菜是洋葱、西红柿和卷心菜。

阿拉伯各国流行的主食大饼,是一种烤制的发酵饼。阿拉伯大饼的制作方法也非常简单,将和好的面团制成大约1-2厘米厚的生面饼,然后平摊在特制的铁板上,放入专门用土垒成的烤坑里,一会儿就烤好了。阿拉伯人通常就着酸黄瓜、西红柿酱、霍姆斯酱吃大饼,若是不喜欢素食,也可以将烤肉放入大饼的夹层中。由于阿拉伯各国政府对主要食品实行价格补贴,店铺里卖的阿拉伯大饼比面粉还要便宜,因此,阿拉伯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大饼。

阿拉伯人的手抓饭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从烹调方法上讲,一种应该归入“炒”饭类,另一种则是“煮”饭。炒饭类的手抓饭,要先将米饭煮到六七成熟,然后加上椒盐、黄油再放到蒸锅里蒸熟,嗣后加入羊肉末、西红柿酱、胡萝卜、葡萄干、杏仁、洋葱等作料,用猛火炒至熟透。炒好的米饭看上去油光可鉴,每一个饭粒都光鲜润泽,但是彼此间绝不粘连。也有的炒饭放的作料种类非常少,但在饭里边埋入煮好的鸡腿或是烤好的牛羊肉。煮饭类的手抓饭,先将羊肉剁成小块用清油炸,然后再放入切好的洋葱和胡萝在锅里炒,加盐和水,再将洗泡好的大米压在肉、菜之上,添放适量的水,像正常煮饭一样,饭熟后上下翻动将饭肉菜拌匀即可食用。也有的是在将羊肉炒至半熟后,在上面一层一层地铺上切好的各种蔬菜,蔬菜的种类根据个人的喜欢也不相同,但胡萝卜与洋葱最为常见,然后放入洗泡好的米,加水煮熟。有些阿拉伯人还习惯将一些带肉的羊骨头放入锅中,吃手抓饭时,还从饭中捞出骨头来啃。和着饭煮的骨头特别烂,而且有一种特殊的味道。

饭的名字之所以称“手抓饭”,是因为阿拉伯人的传统习惯是不用任何餐具,直接用手将食物送入口中。因此,阿拉伯人将左右手分开,用左手做脏的事情,右手做干净的事情,以便保持右手的清洁。饭前一定要净手,而且常常是净手后不再用东西擦拭,以免沾染不洁。进餐一定要用右手,这不仅是阿拉伯人的进餐礼仪,甚至已经上升为一种宗教所要求的生活规范。穆罕默德曾经对一个用左手吃饭阿拉伯人贵族说:“请你用右手吃吧。”那个人骄傲地说:“我不能。”穆罕默德非常不悦地说:“求真主让你不能吧。”据说此后这个人的右手就再也抬不到嘴的高度。第二位哈里发欧麦尔是左撇子,但信教之后硬是改成为右手吃饭。现代虽然有部分受过西方教育的阿拉伯人改用叉勺吃手抓饭,但大多数阿拉伯人还是习惯于直接用手进餐,生长在农村的阿拉伯人甚至不会使用任何餐具。这一习惯在许多非阿拉伯国家的伊斯兰教国家中也有着广泛的影响。

阿拉伯人另一重要的进餐礼仪是,在吃饭前每个人都要低声念“奉普慈、特慈的真主之名”。这句话可以说是阿拉伯人真正的“日常用语”,不仅在饮食之前,在讲话之前,甚至在作各种事情之前都要念这句话。这也是各国穆斯林通行的习惯。在饭后,阿拉伯人习惯于做“都哇”(祈祷),这也是伊斯兰教的要求,捧起双手,感赞造物主的恩惠,然后用双手摸脸。作客在做“都哇”时往往要祈求造物主赐福于主人,以表示对主人家盛情款待的感谢。

虽然在饭店宴客或是在比较正式的宴会中,阿拉伯餐与西餐类似,也是先上汤,然后是沙拉、烧烤,最后是甜点,但在阿拉伯人日常三餐中,一般正餐是不上甜点的。阿拉伯人是在茶点时专门吃甜点的。阿拉伯人非常喜欢甜食,阿拉伯人的平均食糖量是世界平均量的32倍。曾有一位阿拉伯人对中国人开玩笑说,他觉得一个阿拉伯人一年吃的糖可能比一个中国人一辈子吃的糖还要多,在场的阿拉伯人和中国人都表示赞同。

阿拉伯人的甜点制作非常讲究,无论从色、香、味哪个角度说,都绝不次于欧洲最著名的甜点。阿拉伯人的甜点最大的特点是突出一个“甜”字,真正是蜜里加糖,糖上浇蜜,但却并不是甜得发腻。只要不是对甜食发怵的人,都会喜欢。
伊斯兰教是严格禁酒的宗教,在传统的认识中,卖酒与贩毒同罪,沙里亚教法中甚至有鞭打饮酒者的规定。对于何种饮料属于“酒”,区分的标准主要是看饮用之后是否会致醉。穆罕默德说过:凡是饮八斗会致醉的,喝一口也属于非法。阿拉伯人不喝酒,最重要的饮品是咖啡和茶。

在阿拉伯各国,沿街随处可以见到咖啡馆。有时候,一杯咖啡,再加上几样甜点,就构成阿拉伯人的一顿便饭了。阿拉伯人在家中喝咖啡时非常讲究,经济条件稍好的人家,喝咖啡的用具都是银的,咖啡不仅是现煮的,有时还要加巧克力、牛奶或是糖,经过特别的加工。阿拉伯人喝茶主要是喝红茶,而且要放入大量的糖,看到中国人不加糖喝茶,他们觉得非常不理解,认为那样会太苦了。而在中国人看来,阿拉伯人简直就不是在喝茶,而是在喝糖,有时阿拉伯人还会拿一块喝茶用的方糖,在茶水里醮一下放入口中。

阿拉伯人一般饭量比较小,这不知是不是伊斯兰教提倡节食的缘故。穆罕默德说过,肠子的三分之一用来装食物,三分之一用来装水,三分之一用来装空气,用食物塞满肠子就被视为异教徒了。

◎ 不变的长袍

一提到阿拉伯人,可能每个人的脑海中都会浮现出身着白色长袍、头巾上戴头箍的形象,事实上,这也确实是阿拉伯人最传统和最标准的着装。当代海湾国家的领导人在出席正式场合特别是外交场合时,大多坚持上述穿着,只不过长袍的颜色以深色居多,给人的印象是,阿拉伯式的长袍才是阿拉伯人的礼服。当我们看见一袭白色长袍的阿拉伯富豪开着一辆最新款的红色豪华跑车时,我们不能不为阿拉伯传统风俗与现代文明的奇异结合而感叹。

可以肯定,阿拉伯长袍已经至少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在穆罕默德的时代,这就是阿拉伯人最通行的服饰。富有的阿拉伯人可能还有内衣、有裤子,在外面穿上长袍,而对于贫困的阿拉伯人来说,衣服就是一年四季不变的一袭长袍。在日照时间长、气温高、蒸发量大的热带沙漠地区,白色长袍易于反射热量、避免过多蒸发汗水,也因通风效果良好而达到降温的目的,还能保护人体免受沙尘之苦,可以说,这是生活在热带沙漠地区的人们最理想的衣服款式。

阿拉伯长袍多为白色。穆罕默德说过:“活人与亡人,都应穿白色衣服,这是最好的服装。”所以白色一直是穆斯林非常喜爱的颜色,人去世后也是用白布包裹下葬。阿拉伯长袍的款式非常简明,最流行的是套头装,立领,不带束腰也不扎腰带,直筒式下至腰间后加肥,下摆略成裙形,以便于行动,长袍呈圆筒式,没有开衩,袍长一般至脚踝。在上身左侧有明兜,或是在腰间两侧有暗兜。

阿拉伯各国流行的长袍款式大体一致,但在细微处也有一定的差异,如,领子即可以分为立领圆领、有扣无扣等各种式样,也有与中国古代汉族袍服类似的交领;袖子通常也分为散口和紧口两种,散口的袖子类似于中国的中山装的袖子,不过略长一点,紧口的袖子则与西装衬衫的袖口相同,也加扣子,还有一种夏天在家中穿的类似于内衣的长袍,是半截袖的,而且领口开得特别大。通常称为“冈都拉”的男袍共有十几种不同的款式,如沙特款、苏丹款、科威特款、卡塔尔款、阿联酋款等。

阿拉伯长袍的颜色除白色外,也有蓝、灰、棕色和黑色等颜色,其中各种灰色较常见一些。长袍的面料有棉布、纱类、毛料、尼绒等,各阶层人所穿长袍款式都一样,贫富的差距是通过长袍所用衣料的价位体现出来的。

天冷的时候,阿拉伯人会在长袍外面加披风或是马甲。据说披风是穆罕默德最喜爱的服饰,因此,有时候阿拉伯人穿披风也不是出于保暖,仅仅是出于装饰的目的,甚至在夏天,也有一些阿拉伯人习惯穿透明纱作的披风。随着与西方接触的日益增多,阿拉伯人也在正式场合穿西装。最为独特的是,感觉冷的时候,阿拉伯人会随手找来一件西服上衣或其他什么西式上装,直接套在大袍上面。由于西式上衣比长袍要紧身,所以起到束腰的效果,颇有一种上衣下裳的感觉,看着也不难看。
阿拉伯人的头巾,也是沙漠坏境产物,夏季遮阳防晒,冬天御寒保暖。阿拉伯式的头巾就是一块方形的布,阿拉伯国家的领导人通常是用头箍固定头巾,头巾的四角自然垂下,实际上,阿拉伯头巾有数十种缠法,因此也称缠头巾。在古代,从不同的头巾缠法中可以分辨一个人的部族、职业或所居住的地区,现代头巾虽然不再具有这样的内涵,但流行的缠法仍然是非常多的。

缠头巾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功能很多,并不仅仅是作帽子和头饰。头巾可以摘下来作披肩,有种种披法,成为与长袍浑然一体的衣饰;中午小憩时,可以将头巾展开搭在身上作小薄被;防异味和防尘沙时,可以用头巾的下摆遮口,作用类似于口罩;在野外礼拜时,如果没有礼拜毯,可以将头巾铺在地下,站在上面礼拜;洗脸后若是找不到毛巾,也可以用头巾擦拭;拿热东西或易碎易滑落的东西时,可以用头巾垫手;游牧的阿拉伯人在找不到干净的饮用水时,用头巾来过滤后饮用;急需时,还可以将头巾缠成条状,作绳子用;……头巾不仅是阿拉伯人必备的头饰,也是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万能工具。

阿拉伯妇女的服饰与男子相似,也是袍服。按照伊斯兰教的要求,男子膝盖以上、肚脐以下为羞体,女子除了手、脚、脸之外,全身都是羞体,羞体在公众场合是不可以裸露的。因此,将所有头发都遮盖住的头巾就成为阿拉伯妇女服装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出于宗教的要求,阿拉伯人不穿半透明的衣服与紧身服,因为觉得那样接近于裸露羞体了。阿拉伯妇女的长袍也以白色的居多,但相对于男子的长袍而言,其颜色、款式以及花边都更富于变化。但女子的头巾戴法远不如男子的缠头巾多,由于不能在公开场合摘下,所以也没有男子头巾那么多的功能与用途。虔诚的妇女往往在袍服外披上一件宽大的披风,罩住全身,而且要戴面纱,除眼睛外,遮住面部的其他部分。有些女子的头巾与面纱是一体的,但更多地是分开的,可以将面纱单独摘下来,因为从宗教的角度说,这不是必须的。

◎ 婚姻与丧葬

阿拉伯人在日常生活中实行男女隔离的风俗,因此婚姻往往需要媒人的撮合,而不是男女自由恋爱。但按照伊斯兰教的要求,婚姻必须是当事人双方自愿,因此,在举行婚礼时,主婚人首先是要问青年男女是否同意这门婚事,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才为他们主持婚礼。现代城市中的男女青年在经媒人介绍以后往往也经过恋爱阶段,有些在大学中相识的男女青年也要按传统习惯请媒人然后才确定恋爱关系。但在恋爱中,男女青年也不可以单独相处,以免出现越轨的事情,通常女方的幼弟会成为首选的陪伴者,陪姐姐去与男友约会。

阿拉伯人的婚礼庆典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阿拉伯人的婚俗中却包括几点特殊的地方。

首先是非常重视订婚。几乎没有哪个阿拉伯人会不经过订婚这道程序,就直接张罗结婚的。订婚时男方要向女方家送一定的财物,日后如果是女方悔婚,这些财物要退回,如果是男方毁约,则一律不退。

其次是非常重视婚书。阿拉伯式的婚书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结婚证书形式。与现代的结婚证书不同的是,阿拉伯人的婚书上不仅要写清结婚双方及其父亲的名字、主婚人的名字、证婚人的名字,还要写清聘礼的数量。这些都具有法律效力,日后如果发生家庭纠纷,婚书中的记载是最有力的法律证据。聘礼根据男方家的经济实力可多可少,但是不能不给。曾经有一位穆罕默德的穷困弟子,聘礼仅给了妻子一双鞋。穆罕默德问这个女孩子:“婚姻大事,聘礼仅给一双鞋,你满意吗?”女孩子回答满意,穆罕默德才为他们举行了婚礼。当然,对于现代阿拉伯人的富豪来说,聘礼会是非常惊人的数字。

阿拉伯人中一直流行堂兄妹之间的婚姻,并被认为是最好的婚姻。甚至堂兄被认为是堂妹当然的婚姻对象,曾有一位阿拉伯父亲对他那不愿意嫁给堂兄的女儿说:“为什么?要知道,他是最有资格娶你的人。”虽然流行这种近亲间的通婚,但至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找不到阿拉伯人的人口质量受到影响的证据。在古代,这种婚姻虽然可以保证本族的女孩子在婚后仍留在本族之中,却也因此引发了家族内部的一些不和,使阿拉伯人宗族的团结受到一定的影响。

阿拉伯人是允许多妻的。《古兰经》中说:“男人们恐怕不能公平对待孤儿的话,那么,你们可以娶他们喜欢的女人,各娶两妻、三妻、四妻;但是如果你们恐怕不能公平地待遇她们,那么,你们只可以各娶一妻,这是更近于公平的。”也就是说,伊斯兰教在婚姻问题上鼓励一夫一妻,并有条件、有限制地允许多妻。上述允许多妻的经文中提到孤儿,就是将多妻与照顾烈士留下的遗孤联系起来考虑的。虽然经文中说明,最多允许男人娶四个妻子,但现代阿拉伯人中多妻的是比较少的。按教法的要求,多妻的男子要公平地对待各个妻子,包括经济方面的供给,也包括留宿和爱抚,而这是很难做到的。教法还要求,娶第二个妻子时男子应该征得第一位妻子的同意,而现代阿拉伯妇女受西方观念的影响,很难同意丈夫的这种要求。有些阿拉伯男人也不愿意多妻,曾有一位阿拉伯人这样表达自己的看法:“按规定我要给她们一人一处房子,以及同样的家庭设施,并支付同等的生活费,当然,我付得起,钱不是问题。可是我还得一天住在这里,一天住在那里。这边是她的家,那边是她的家,哪里才是我的家啊!”

阿拉伯人的葬礼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穆斯林葬礼一样,都是严格执行伊斯兰教的相关规定。从人去世开始,主要可以分为四个步骤,我们可以简称为洗、穿、站、埋。

在人去世以后,由他的亲人为他抚平四肢、抹合双眼,脱去全身的衣服,遗体用白布盖好。在举行葬礼之前,由他的亲人按照伊斯兰教规定的方式对遗体进行清洗。在清洗遗体时,不能撤去遮盖遗体的白布,要求洗什么部位露什么部位,洗完后马上再盖好。在清洗遗体的过程中,与清洗遗体无关的人员不得进入。

清洗后的遗体用“可番”包裹好,中国穆斯林俗称“穿可番”。所谓“可番”就是裹尸布,男子是三件,一件贴身的背心,外面是两层长度超过亡人身高的白布,分两层包裹,这些都经过缝制的白布。所谓背心,不过是在对折的白布上剪出半圆形缺口,以便套在尸体上。女子的“可番”是五件,除男子的三件外,还有一件包头的,一件裹胸的。

穆斯林葬礼中最重要的部分是殡礼,阿拉伯语称“者拿在”,是穆斯林们聚集在一起,在伊玛目的领导下,集体为亡人向造物主祈求恕饶的一种仪式。举行殡礼时,参加者要像作礼拜一样事先净身,并在伊玛目的身后一行一行地排列整齐,其仪式有点像礼拜,所以才称殡“礼”。因为仪式的整个过程都是站立举行的,所以中国穆斯林习惯上称“站者拿在”。殡礼可以在清真寺的庭院中举行,也可以在坟场的空地上举行。

举行完殡礼之后就要下葬了。伊斯兰教实行土葬,而且讲究速葬、薄葬,要求不对坟墓作任何装饰,不留坟头,不立大碑,也不随带任何的随葬品。遗体直接放在坟坑内的地上,除了“可番”外,什么都没有,也没有棺木。从去世到下葬最后不得超过三天。

在伊斯兰教的历史上,也曾流行过为名人修大坟,并在坟场附近修建清真寺,阿拉伯人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异端风俗,直到近代瓦哈比派在阿拉伯半岛兴起以后,情况才有了彻底的转变。目前,在丧葬方面,阿拉伯人可能是对伊斯兰教法执行得最彻底的穆斯林民族。

阿拉伯人的公共坟场没有任何装饰,只是围墙的存在提醒人们这里是特殊的地方,而不是旷野。亡人安葬后,只留下外人不易识别的标志,其他什么都没有,体现着来自于土回归于土的精神。阿拉伯人对去世亲人的怀念,主要体现在代替亡人完成宗教功修方面,如,替亡人礼拜,替亡人封斋,替亡人施舍,替亡人朝觐等。

◎ 宰牲节与开斋节

阿拉伯各国最重要的节日是宰牲节与开斋节,这也是伊斯兰教最重要的两大节日,都与伊斯兰教的宗教功修有关。穆斯林最重要的宗教功修是五件,即念、礼、斋、课、朝,念指公开宣布信仰和诵读《古兰经》,礼即礼拜,斋是在伊斯兰教历的九月封斋一个月,课是富有的穆斯林每年拿出财产净剩余的四十分之一用于济贫和宗教事业,朝指有条件的穆斯林一生中应该至少到麦加朝觐一次。开斋节是斋月结束以后,穆斯林聚集在一起庆祝又完成了一年的斋戒,而宰牲节则与朝觐有关。
开斋节在阿拉伯语中被称为“尔代·费特勒”。在中国,不论是开斋节还是宰牲节,都被简称为“尔代节”,实际上,“尔代”在阿拉伯语里就是“节”的意思。

在伊斯兰教历法中,九月称为“莱麦丹”,按教法规定,在这个月中,身体健康、理智健全、没有特殊的原因的成年穆斯林都应该斋戒一个月。伊斯兰教的斋戒与其他宗教不同,不是对饮食的内容进行限制,比如素食,而是对饮食的时间进行限制。伊斯兰教的斋戒指从天放亮至日落之间,禁止一切吃饮,包括吸烟,和夫妻同房。但日落以后至破晓之前,一切恢复到日常生活。从理论上讲,穆斯林在斋月里饮食的种类与平时没有区别,但对阿拉伯人而言,为防止白天饥饿,斋月夜间的饮食都远较平常丰盛。

斋戒随九月的开始而开始,随九月的结束而结束,伊斯兰教历的十月初一就是开斋节。但实际上,开斋节的准确日期却是不固定的。伊斯兰教历是纯阴历,以月亮的一圆一缺为一个月,而且伊斯兰教保持着古老的以夜晚为一天开始的习惯,新月的出现被视为新的一个月开始的标志,出现新月的夜晚与第二天的白天就构成了新的一个月的初一。按《古兰经》的要求,斋月要见月封斋、见月开斋,就是说,这个月的长短不是人为制定,而是根据新月的出现。八月底,新月出现的那一天就被视为是九月初一,第二天白天穆斯林就不可以进食了;而斋月的月底,新月出现的那一天就是十月初一,第二天白天穆斯林就要庆祝开斋节了。所以,每到教历九月二十九的黄昏,阿拉伯国家都要派专人负责寻找新月,发现新月,第二天就开斋,这个斋月就只有29天,是小月;如果没有发现新月,第二天仍旧封斋,把满30天的斋,这个斋月就是大月。

开斋节的上午,穆斯林都要聚集到清真寺礼拜,然后才是盛大的庆祝活动。而对于阿拉伯人来说,庆祝活动的最主要内容是走亲访友,和参加或主办各种家庭宴会。烤全羊、烤骆驼等各种平日难得一见的名贵菜肴,此时也都会出现在各家的餐桌上。就连平时很少下厨的富家主妇们也要亲自操勺做一些在市场上买不到的食品。节前家家户户还要清扫房屋,喷洒玫瑰水,和用檀香熏蒸。条件允许的人家都要为孩子购置新衣服。由于近年来各国政府在开斋节放假时间都比较长,所以,新的时尚是利用开斋节假期外出旅游。

宰牲节的阿拉伯语名字是“尔德·艾祖哈”,也称古尔邦节,古尔邦一词有“牺牲、献身”的意思。宰牲节在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初十,也就是开斋节之后的70天。宰牲节是阿拉伯人最盛大的节日,也是全世界穆斯林举行朝觐功修的日子。宰牲节的来历与伊布拉欣和易司马仪父子有关。

易司马仪是先知伊布拉欣晚年才有的儿子。有一次,伊布拉欣梦到真主要他杀儿子献祭。为执行真主的命令,伊布拉欣决定杀易司马仪献祭。当他对易司马仪说这是真主的命令时,年轻的易司马仪也表示愿意服从。就在伊布拉欣举刀砍向易司马仪时,真主命令天使用一只黑头白羊替换了易司马仪,并启示伊布拉欣,并不是真的要他宰子献祭,这只是对他们父子的一次考验,然后命令他们父子宰杀这只黑头白羊献祭。宰牲节是对伊布拉欣父子的纪念,也是提倡穆斯林们学习伊布拉欣父子对真主的绝对服从和甘愿牺牲的精神。到麦加朝觐者在完成朝觐的相关仪后,都要像当年伊布拉欣父子那样宰牲献祭,可以七个人合宰一头骆驼或是一头牛,也可以自己宰一头羊,当然,最理想的是黑头白羊。

在宰牲节,没有去朝觐的穆斯林,有条件的人家也往往要宰牲。宰牲的肉分成三份,一份施舍给穷人,一份分赠亲朋好友,一份留自家食用。为了体现节日宗教内涵所包括的牺牲、奉献精神,宰牲的肉是不可以全部留给自家食用的,因而宰牲节期间,阿拉伯人家家都要宴客、招待亲友。因为几乎家家都要宰牲,宰牲节期间,阿拉伯各国的活羊交易都非常火爆。

宰牲节期间最热闹的城市当数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了,这个人口不足40万的城市在朝觐的日子里要接待来自世界各地的300万朝觐者,其难度可想而知。仅宰牲一项,就需要在同一时间里宰杀近200万只羊,牛和骆驼还不算在内,为使朝觐者完成宗教功修,沙特每年这个月份都要从境外大量进口活羊,甚至是空运,而且在麦加建起了几座大型屠宰厂,以协助朝觐者宰羊和作后期的处理工作。

宰牲节是阿拉伯人的第一大节日,各国休假都在一周以上,沙特的宰牲节假期长达两周,因此,节日的庆祝活动也正在趋于多样化,而不仅局限在吃的领域。

◎ 阿拉伯人的社交礼仪

很多人觉得与阿拉伯人交往非常难,这一方面是因为阿拉伯人特殊的民族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多数人对阿拉伯人最基本的社交礼仪不了解,以至于在无意之中得罪了他们,他们自然是要距人于千里之外了。

关于阿拉伯人的民族性,我们指的不是人类学研究上的那种民族性,而就是指多数阿拉伯人所具有的性格方面的一些共性。阿拉伯人性格方面最普遍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固执、傲慢、慢性子。

阿拉伯人的慢性子也许与宗教信仰也有一点关系,因为他们相信人生的一切都是真主的决定的,你急着去做,所得到的也只是真主决定给你的,你慢慢来,所得到也是真主决定给你的,所以凡事不必急。因此,阿拉伯人常常是不守时的,就连政府机构,说八点上班,九点能正常办公就已经不错了。与阿拉伯人定约,大可不必提前到,你按约定时间晚到一会儿,不知还要等他多久呢,而且你不要指望阿拉伯人会因迟到很久向你诚挚地道歉,海湾国家的人尤其如此,北非各国人则好一些。当然,与外国人交往较多的阿拉伯人例外。

阿拉伯人与人定约喜欢说“印沙安拉”,这句话直译过来是“假如真主意欲”,但是其内涵却远非如此直白。它可以表示对方认可了你的计划,因为在伊斯兰教的观念中,人的一切行动都受制于真主,所以,如果真主意欲的话,他将如约进行,如果发生不可抗拒因素使他无法如约,那就是真主不意欲了。但这句话也可以是阿拉伯人无法拒绝你时所说的一句搪塞话,如果是这样的话,接下来他就会去寻找能表明真主不意欲的因素了。阿拉伯人还用这句话暗示他不想继续这个话题,这时其内涵就相当于中国人说“研究一下”、“以后再说”。外国人常常要从字面意思去弄清楚“印沙安拉”到底是什么意思,那无疑是难为翻译人员了,其实也简单,应该通过说话时的情景以及说话人的表情、语气来理解,而不必考虑其字面意思。

阿拉伯人的慢性子也表现在谈话上,闲聊是阿拉伯人的强项,从来不要指望阿拉伯人有直接切入主题的谈话。不论社交、处理公务、解决问题,还是商务会谈,阿拉伯人都要先从不相干的事情说起,直唠到双方都忘了为什么坐到一起来了,才有可能涉及主题。想和阿拉伯人做生意,最好初次见面时连提都不要提,需要在一起闲聊过几次之后,才在谈话中稍稍流露出一点这方面的意思,让对方先有个心理准备,再经过几次接触后再切入正题,这样效果才会好。那时候你会发现阿拉伯人原来是非常讲信誉的、非常容易沟通的。想与阿拉伯人交朋友,必须先得有耐性陪着他们慢慢闲聊。象西方人那样正式地会谈、正式地宴请,举行个签约仪式,就意味事情已经办妥了,在与阿拉伯人交往中是绝对不可能的,阿拉伯人会觉得,这种签约是强加给他的,即使签了,他也不会认真执行。指望通过一次电话或一次会谈就与阿拉伯人谈成生意,那直是“天方夜谭”了。阿拉伯人喜欢在闲聊中解决“正经事儿”,自然也常常把“正经事儿”当闲聊。

说到阿拉伯人的固执,没与阿拉伯人办过事儿的人是不容易理解的。阿拉伯人非常热情好客,无论说到什么又总是“印沙安拉”,似乎是最随和不过了。但实际上,阿拉伯人一旦似乎是很随意地说出一种意见,那就已经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决定了,一般是非常难于改变的。外人常常为其表面的随意所迷惑,以为这不过是他随口一说,是临时的想法,是可以改变的,特别是当这种决定不符合外人的愿望时,他们总是试图进一步游说阿拉伯人,期望可以改变他们的想法,但这样一来往往令阿拉伯人极其不快,觉得你不尊重他的意见,他就更加要坚持了。还有,当阿拉伯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用商量的口气说“好么”、“好不好”时,不要认为他是与你商量,这就是他的决定,希望你能照办了。当发现自己的意思得不到认同时,阿拉伯人会转移话题,过一会儿,大家都快忘记刚才的谈话时,他还会绕回来,再表明自己的意见,然后问“好么”。如果得不到认同,这种圈子会一直兜下去。所以,当你实在不想赞同时,最好的办法是先跟他“印沙安拉”,然后说再见,以后找机会再谈这个问题,不要急,慢慢来,这样才会有满意的结果。

任何阿拉伯人都不会承认自己傲慢,也许他们是对的。但是想一想,如果我们遇到一个上述那样慢性子而且固执的人,我们能不给他一个傲慢的评价吗?也许这是许多外国人都认为阿拉伯人傲慢的真正原因。

与阿拉伯人交往一定要尊重他们的社交习惯,否则他们会因为这些不悦,心理上产生距离之后,其他的事自然什么也谈不成。

阿拉伯人见面时总是显得非常热情,笑得非常可爱,而且习惯于拥抱。男人间的拥抱一般要达到“耳鬓厮磨”的程度,至少左右各一次,但不能搂得紧。通常是先握手、再拥抱,然后再握手,这是极为亲密的表现。如果对方是穆斯林,他们会用问候语“安赛俩目尔来依库目”,意思是,愿真主的安宁与你同在。回答这句问候应该说“斡俩昆赛俩目”,意思是,主的安宁也与你同在。这是穆斯林之间的问安辞,说自己是穆斯林,却不会问也不会回答问安词,在阿拉伯人的心目中,这个人就是骗子。

在社交场合中,阿拉伯人与人距离较近,谈话双方间的距离应该近到彼此可以闻到对方的体味,保持在这个距离之外与阿拉伯人谈话,他会觉得彼此的关系还是很疏远的。正是因为距离近,阿拉伯人非常强调使用香水,让对方闻到自己身上的气味而不是身上的香水味是失礼的。比较传统的阿拉伯人还在待客时使用香水。而西方社交礼仪正好与此相反,是习惯于保持在闻到对方体味的距离以外。阿拉伯人认为,男人之间手牵着手走路,是相互友好和尊重的表示,这一点也正好与西方国家相反。

与阿拉伯人交往还一定要记住自己的性别,因为阿拉伯人非常讲究男女有别。女性存在另外一个社交圈子。男性间交往时提及自己的妻子或是问候对方的妻子、请求见女主人,都被认为是很不礼貌的。如果见到阿拉伯人的妻子,可以打招呼问候,但切不可握手,阿拉伯妇女一般不与至亲以外的男人握手。外国人不了解这一点,常常热情主动地伸出手去,结果是搞得双方都感觉非常尴尬。

和阿拉伯人坐在一起,忌用脚对着主人,更不要把腿架起来,若露出鞋底,就被理解为对主人不敬了。闲谈时要注意,不要大谈政治与宗教,不要谈阿拉伯人认为污秽的东西,包括猪、狗等他们认为属于不洁因而不食用的动物,但话题也不能太不着边际,最好是从身边的琐事谈起。

赠送礼物属于阿拉伯人提倡的社交礼仪,礼物不一定贵重,但要投其所好,能适应他的需要,但切忌送礼物给对方的妻子,而送礼物给孩子则是非常讨人喜欢的。送给阿拉伯人的礼物一定不要触犯其禁忌,不要包括他们禁食的东西,不要带任何动物或人的形像。伊斯兰教禁止男人穿丝绸,用金饰品,因此不要给阿拉伯男人送这类东西,更不要给阿拉伯男人送女士用品或男女通用的东西,阿拉伯人的香水是分男士用和女士用两类的,这一点要十分清楚。送阿拉伯人礼物一定有六角星图案,那是犹太人的象征。也不要留着连鬓的胡子去见阿拉伯人,以免他把你当成犹太人。

与阿拉伯人见面着装要正式,绝对不要穿短裤、无袖衬衫及露膝短裙,最简明的原则就是:最好你不要暴露得比他多。

请阿拉伯人用餐一定要准备出充足的时间,阿拉伯人吃饭的时间并不长,因为他们不饮酒,但如果不在饭前饭后留出足够的闲聊时间,这顿饭吃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绝起不到加深感情的作用,而更可能适得其反。最好是用饭前的闲聊勾起大家的兴致,饭后再乘兴继续,直到他们兴尽告辞,这才是一次令阿拉伯人感到愉快的宴请,能极大的加深彼此的感情。在吃饱喝足后端起正合他们口味的咖啡或者红茶、薄荷茶,这时的阿拉伯人是最容易沟通的,一些多次谈判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这种氛围下却可以用简单的几句话就解决。当然,这种场合也不宜过多谈正事儿,他会觉得这顿饭请得别有用心。

如果你注意了阿拉伯人的社交礼仪,处理问题的方式对他们的胃口,他们就会把你当朋友,最后他们会主动问:“有什么我可以帮上忙的吗?”

◎ 遵循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

穆斯林认为,穆罕默德是真主的使者,是真主最喜爱的人,模仿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也就可以得到真主的喜爱,由此获得今世的成功和后世的天堂。这一点在阿拉伯人中表现得尤其明显,甚至我们可以说,阿拉伯人的生活方式几乎就是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不过是加入了一点现代的内容而已。模仿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造就了阿拉伯人特有的生活节奏。

斋月是阿拉伯人一年生活中的一个缓冲期,每到这个月份,原来就慢性子、生活慢节奏的阿拉伯人的生活节奏就更加慢下来。斋月几乎就是非法定的假期,政府机构虽然不放假,但上级默许的缩短工作时间已经成为一种惯例,就是在上班时间,工作人员也会将不是特别着急的事拖着不办,等开斋节以后处理,走到各部门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印沙安拉,明天来吧。”不仅公事,私事也处于半停顿状态,每个阿拉伯人的家庭在斋月里除了认真准备丰盛的开斋饭之外,几乎不进行其他活动,比较虔诚的阿拉伯人,在斋月里集中精力诵读《古兰经》,延长礼拜的时间,参加一些宗教活动。商店虽然不放假,但营业时间全部会做出调整,白天的营业时间会很短,而延长夜间的营业时间,因为只有吃过开斋饭的阿拉伯人才会有心情出来逛商店。饭店在白天干脆就停止营业了。在斋月里,去阿拉伯国家办世俗的事务,多半是不会有任何进展的。

伊斯兰教历希吉拉历是一种纯阴历,以月亮的一次圆缺为一个月,12个月凑成一年,而不考虑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周期。希吉拉历的一年只有354天或355天,每年比公历少11天左右。因此,按希吉拉历确定的斋月的时间,如果用公历计算,大约每年都比上一年要提前11天左右。伊斯兰教的节日,如开斋节、宰牲节,也都是按希吉拉历计算的,为这两个节日标注公历的日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因为从公历来看,这两个伊斯兰教最重要的节日日期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根据希吉拉历确定的斋月决定了阿拉伯人一年中的特殊生活节奏,这种节奏的周期性与季节无关,也与公历无关,只与伊斯兰教有关。一千多年来,阿拉伯人早已适应了这种生活节奏,这就是他们认为的最正常不过的生活,但是,不了解和跟不上这种生活节奏的人,就很难与阿拉伯人相处了。正赶上斋月里前往阿拉伯国家,不要说工作不会有任何进展,弄不好可能吃饭都会有问题。

许多阿拉伯国家的休息日也与我们不同。因为按照伊斯兰教的要求,每个星期五的中午,成年男性穆斯林都应该去清真寺聚集在一起礼拜,这一天被称为“聚礼日”。因此,为方便穆斯林们参加聚礼,阿拉伯国家的双休日要么是休周四和周五,要么是休周五和周六,而以前一种情况更为普遍。因为周五中午要参加礼拜,所以周四就成了阿拉伯人的出行日。周五中午接近礼拜的时间,所有店铺都停止营业,世俗的一切几乎都处于停顿中。因为伊斯兰教、因为模仿穆罕默德的生活方式,也造就了阿拉伯人每个月里的特殊生活节奏。

出于同样的原因,阿拉伯人每天的生活节奏也独具特色。按宗教的要求,阿拉伯人每天要礼五次拜。第一次称晨礼,是在天放亮至日出之前;第二次称晌礼,是在过了正午时间之后,至物体的影子超过物体自身的三倍之前;在晌礼的时间之后直至日落前,就是第三次礼拜晡礼的时间了;第四次称昏礼,在日落后至天完全黑下来之间举行;最后一次称宵礼,全部夜里的时间都可以举行宵礼。阿拉伯人实际上起床很早,为着在天放亮之后礼晨礼,并习惯于在晨礼之后诵经,晨礼之后电视台的节目往往也是教人诵读《古兰经》。可是他们一般又不会早睡,所以诵经之后或是日出之后多数人要再睡一会儿,这样一来,实际上就造成了阿拉伯人起床很晚的现象。当他们再次醒来时常常发现上班的时间已经过了,所以阿拉伯人从来不会象样地吃早餐,喝一杯牛奶或咖啡,顶多再加一片面包或一小块甜点,就匆匆出发,但就是这样,他们往往结果还是迟到。一天中最有效的工作时间只是早晨上班之后至中午进行晌礼之前。由于教法学家认为,每次的礼拜在上述时间段之内虽然都可以,但还有一个最佳时间,这个时间一到,所有清真寺都开始用扩音器播放宣礼词,提醒人们礼拜的时间到了,阿拉伯人会马上中止工作,开始礼拜。上午没有礼拜,他们能够专心工作,下午,从一点以后开始,几乎不到两个小时就有一次礼拜,工作总是不得不停下来。一次礼拜加上之前的小净一般十分钟左右,可是在慢吞吞的阿拉伯人来作,就至少得20分钟以上了。再加上阿拉伯国家普遍下班时间比较早,并不实行一天八小时工作制,所以,在下午一点以后,有效的工作时间就非常短了。打扰人礼拜在阿拉伯人看来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他们礼拜时你只能等着。了解阿拉伯人每天这种特殊的生活节奏,我们自然会理解,和阿拉伯人办事,既不必早来,也不必晚走,最重要的是抓住上午10点至下午1点这段他们工作效率最高的时间。

一般的单位都会提供午餐,再有就是沿街的咖啡馆也是阿伯拉人解决午餐问题的地方。单位的下班时间一般会在晡礼前后,礼过晡礼,工作一天的阿拉伯人首先要休息一下。也许是受早期殖民者英国人的影响,很多阿拉伯人习惯于喝下午茶。在晡礼以后,喝茶或咖啡,吃一些甜点,一边闲聊一边等待日落后进行昏礼,这是阿拉伯人下班后的一种享受,这时他非常讨厌再谈到工作。昏礼之后,阿拉伯人可能会进行一些社交活动,或是与家人一起娱乐,总之是自由活动时间,很多人家要到礼过宵礼才吃晚餐,晚餐又是最丰盛的,他们吃的相对比较多,所以他们睡下的也比较晚。阿拉伯人普遍不喜欢运动,需要的睡眠时间也比较长。

不仅是生活节奏,几乎阿拉伯人生活习俗的方方面面都体现着穆罕默德的习惯。因为穆罕默德每天礼五次拜,阿拉伯人也坚持每天礼五次拜;因为穆罕默德每年教历九月封斋,阿拉伯人也坚持每年九月封斋。甚至一些生活的细节也是如此,穿长袍,戴头巾,喜爱白色与黑色,喜欢甜食特别是蜂蜜,用右手吃饭,穿衣穿鞋洗浴都是先右后左,男性留胡须,不论男女都大量使用香水,不喝酒,禁止使用任何带偶像的东西,经常净身,习惯在地毯上席地而坐,等等,所有这些阿拉伯人的风俗,都出自穆罕默德的生活习惯。

摘于《世界人氏血脉书系——阿拉伯人》

(咨询礼仪培训事宜,欢迎致电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010-65721174)

 
上一篇:世界各地过生日的方式
下一篇:各国手势趣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