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之舟礼仪培训网)节庆
大年。蒙古族叫过春节为过大年,农区与汉族相仿,牧区另有自己的特色。大年前家家户户都要置办送亲友的礼物,清扫蒙古包,制作新的蒙古袍、蒙古靴,购置奶桶、毡子、锅盆等用具。从年三十到初五是最欢乐的几天。年三十晚上,全家老小围坐在摆满香喷喷食物并供有祖先名字的矮桌旁“守岁”。午夜,开始饮酒进餐。首先,儿女们要给父母和长辈敬酒祝愿,全家要多吃多喝,剩得越多越好,象征新的一年里吃穿不愁。唯有黄油、红糖、白面混合烙出的大圆饼(新年饼)每人只吃一口,意思是全家永不分离,永久团圆,永远过着甜甜蜜蜜的幸福生活。蒙古族讲究熬年。三十晚上,蒙古包灯火辉煌,马头琴声和歌声不断,通宵达旦。蒙古族拜年一年拜一次,也有拜两次的。初一,天还未亮,男女老少都换上新的服装,晚辈给双亲和老年人叩头、献哈达、敬酒。老人们斟上满满一碗奶,祝愿子女幸福。有些还要全家到寺庙向喇嘛叩头,求活佛保佑。新春期间,男女青年跨上骏马,带上哈达、美酒等礼物,三五成群,挨个地给亲友拜年。拜年途中,男女青年常常利用这个机会赛马,互相追逐,气氛热烈欢乐。
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蒙古族对火神十分崇敬,认为火神可以赐予人们幸福与财富,把3天叫“日火”,30天叫“月火”,360天叫“年火”。小年正是送火神爷的“年火”日子,因此特别热闹。这天,要在“灶神”龛前烧香,供献牛羊肉、黄油、奶皮、糖果等食物,名为“灶祭”,全家团聚欢乐。晚上,把事先准备好的草或兽粪用火点着,再从各种供品中取一点,投进火堆,全家老少对着火焰向火神爷祷告,名为送灶神。
敖包祭祀。敖包是蒙古语译音,也叫“鄂博”,是堆子的意思,即人工积成的石堆、土堆,在圆坛之上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面分成大、中、小3层,重叠成圆锥体,周围涂白土,高几十米,形似烽火台,远望又如尘塔。祭敖包的时间,多在水草丰茂的季节。届时,敖包上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纸旗,旗上写经文,并请喇嘛来焚香点火、诵经念咒。官民一起围着敖包,从左向右走3圈,祈神降福。祭祀。祭祀礼仪大致有血祭——宰杀自己喂养的马、牛、羊,供奉在敖包之前;酒祭——将鲜奶、奶油、奶酒一滴滴洒在敖包前;火祭——在敖包前点燃干柴堆或动物粪便堆,各户走近火堆念自家姓氏,供上祭品,把“布呼勒马哈”(羊肉丸子)投进火里,火越烧越旺;玉祭——以玉为供品,现在一般用硬币或炒米等物替代玉。敖包礼仪结束后,要举行传统的骑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娱乐活动。此后,参加娱乐活动的人开怀畅饮,男女青年往往借此机会相见,登高远游,互相追逐,诉说衷情肠。
那达慕。每年6月至9月份的牧闲季节,蒙古人在草原上举行盛大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称“那达慕”大会。届时,周围50公里~100公里的牧民都驱车乘马赶来联欢会。“那达慕”的主要项目为:骑马——参赛者年龄不限,有少年儿童、青壮年,也有老年人。赛程通常为25公里~35公里,终点设在会场。参赛者身着华丽彩衣,头系红绿绸飘带,马不着鞍,人不穿靴袜。比赛开始,参赛者跃马竞驰,争先恐后,沿途观众欢呼,膝盖以上任何部位着地都为失败。报名不分民族、地区,不限年龄,不限体重。比赛时,由裁判安排对手,实行单淘汰制,一跤定胜负。摔跤手的服装上衣用牛皮制成,上边钉满银钉或铜钉,后背中间有圆形眼镜或吉祥之类的字,下身穿肥大白裤,外套秀有各种动物和花卉图案的套裤,腰间系有红、蓝、黄3色绸子做的围裙,脚蹬蒙古靴或马靴。比赛场地简单,只要有一片草坪或松软空地,就可进行比赛。射箭——分静射和骑射两种。弓箭的式样、重量、长度、拉力都不限,一般规定每人射9箭,分3轮射完,以中靶的多少评定名次;骑射跑道为4米宽、半米多深、85米长的一条沟。靶位设3个,第一靶在两米高的木架上挂一个0.3立方米的白色布袋,第三靶是一个等边三角形的白色布袋。第一、二靶位在射手左侧,第三靶位在右侧。射手身着紧身彩袍,背上弓箭,乘马到起跑线。当裁判员发令后,便开始起跑,抽弓射箭。当射中某环时,环把便自动脱落,观众不断喝彩助威。除上述活动之外,那达慕大会还是物资交流大会。夜幕降临,草原上飘荡着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声,年轻人跳起欢快的舞蹈,老人们围坐在帐篷前,品味着香甜的奶茶,谈论着美好的生活。
礼仪蒙古族人性格豪爽,并很讲究礼节。对长者很尊重,也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他们热情好客,有客人到总是出帐篷迎接。客人进帐应从左边走,入帐后席地而坐。他们往往用“艾拉克”(酸马奶)招待客人,而且客人必须一饮而尽,以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尽管有些食品客人吃不惯,也不能坚拒,应尝一尝,并点头称是以表示谢意。蒙古人很尊重长者,接受长者赠予的东西,必须屈身去接或跪下一条腿伸右手接。
常见礼仪有
1、蒙古族传统礼节主要有献哈达、递鼻烟壶、装烟和请安等,现今又增加了鞠躬礼和握手礼。
2、热情好客,在请客人进入蒙古包时,总是立于门外西侧,右手放在胸部微微躬身,左手指门,请客人先行。
3、客人就座后主人按浅茶满酒的礼俗热情献上奶茶和美酒,并用哈达托着献给客人。
4、待客人的佳宴有手抓羊肉和全羊席。接待贵宾或喜庆时要摆全羊席,有烤、煮全羊两种。5、送客时,主人要送客人至包外或本地边界。如骑马,主人还要扶客人上马,并说“再见”或“祝一路平安”等语。当目送客人走出一段后,主人才返回住处。
6、送任何礼品,都要成双成对。送接礼品、敬茶敬酒均要用双手,以示尊重;不应用单手,更不能用左手。
居住习俗 蒙古族居住的房屋大体上分4类:
喇嘛庙宇,一般选择在风景优美的地方,砖瓦木石,结构类似清代宫殿;
王爷府第,王公贵族居住的地方,和喇嘛庙一样壮观;
蒙古包,砖块木料构成,为草原牧民主要住房;汉式房屋,为牧区、半农半牧区人居住。蒙古包分为用于牧区的可移动式蒙古包和半农半牧区使用的固定式蒙古包。“勒勒车”是蒙古人主要的传统交通工具,用以拉水、搬家、运送燃料及婚丧嫁娶。车轮直径1.45米,轴轮多用桦木做成。
蒙古族服饰 大体分为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4个主要部分。首饰十分讲究,逢年过节、探亲访友、喜庆宴会时穿着用珍珠、玛瑙、宝石、金银装饰的首饰,平时牧区女子多用红、绿等长绸带把头缠上。男女冬季多戴尖顶大耳的羊皮帽,夏日多戴前进帽。蒙古人不分男女老幼都喜穿长袍。这种袍子宽大袖长,下端左右不分岔,领子较高,钮扣在右侧。领口、袖口、边沿常用漂亮的花边点缀。男子喜欢蓝色、棕色;女子喜欢红色、绿色、紫色。夏季穿颜色较浅的单夹袍;冬季老羊皮做的深色袍子。腰带是穿蒙古袍时所必备的,通常用面料绸缎做成。靴子分布靴和皮靴两种:布靴由厚布或帆布制成,柔软轻便;皮靴用牛皮、马皮或驴皮制成,便于防寒防水。牧民四季离不开蒙古靴。
蒙古族在饮食方面 牧民以牛羊肉和奶酪为主食,城乡居民以米面为主食。面食喜欢做成包子、饺子、蒙古面饼等。一般每日三餐,早餐为奶茶、馍馍和酥油,午餐一般,晚餐多吃肉。喜欢饮用砖茶沏泡的浓茶,喜欢喝烈性酒。
蒙古族的婚姻习俗 一夫一妻,同一血缘男女不能成婚。旧时婚姻多由父母做主,通常由男家派媒人带哈达、美酒等到女家说媒,如女方同意,即可订婚。结婚时,由喇嘛选定良辰吉日。结婚那天,男家在所住蒙古包附另设一新包。清晨,拳郎媒人、伴郎陪同下,跨上骏马前去迎亲。来到女家,女方仍不开门,女方的蒙古包闭门里唱民歌发问,伴郎要用民歌对答如流,伴娘才请男方入门。新郎进门先向佛像叩头,再向新娘的父母献哈达、烧酒等礼品,向亲友呈箅烟壶问安。然后,新娘在送亲的祝酒歌声乘马围蒙古包绕行3圈,向父母姐妹告别,在女家亲友陪送下到新郎家。迎亲路上,男女双方要互相追逐嬉戏,抢先到家。迎亲到家,先在蒙古包外环绕3圈,下马后拿着马鞭,双双通过两堆旺火,表示对爱坚贞不渝,也表示对新人消灾避邪、兴旺发达的祝愿。进入包内,新郎、新娘向佛像和新郎父母跪拜,接着新娘同新友一一相见,互献哈达、赠品或交换鼻烟壶。礼毕后,紧接着举行宴会款待新友。
蒙古族葬礼 一般不设灵堂,没有供品,不穿孝服,不烧纸钱,不给亲友通讣闻。旧时一般请喇嘛念经。葬式大体有野葬——又称天葬,即人死后,用白布裹身,放在荒野里,任狐狼鹰犬鸟兽啄食。野葬后,子孙在49天或百日内不剃发、不饮洒、不作乐,遇宾客不寒暄,以示哀悼;火葬——给死者全身缠上白布,涂上黄油,请喇嘛念经超度,然后将尸体投入烈火焚烧。焚烧后,往往拣拾骨灰,和以麦粉,制成人形,存于喇嘛庙的宝塔,或送五台山的灵域,以示成佛,土葬——亦称棺葬,多是农区的葬法,牧区王公贵族也用此法埋葬。蒙古人也信奉藏传佛教。蒙古牧区以肉食为主,主要是牛羊肉,也吃猪肉、鹿肉和羊肉等。自食和招待客人常用手扒肉(一种不加盐和其他佐料,原汁煮熟的肉);招待贵客用整羊席,其中请客人吃羊和羊尾巴是最隆重的招待。饮料是用马、牛、羊奶做成的奶茶,还有泡子酒(用小米酿成)和奶子酒等。农业区以粮食为主,主要以面食类的馍、面条、饺子、炒面等为食物。炒米是他们喜爱的食品,拌上酸奶和白糖,吃起来非常清香爽口。
禁忌
1、路过蒙古包时,要轻骑慢行,以免惊动畜群。进蒙古包以前要将马鞭子放在门外;如带入包内,则被看作是对主人的不敬。进门要从左边进,入包后在主人陪同下坐在右边,离包时也要走原来的路线。
2、出蒙古包后,不要立即上马上车,要走一段路,待主人回去后,再上马上车。
3、主人要躬身端出奶茶客人应欠身双手去接。
4、锅灶不许用脚踩碰,不能在火上烤脚,否则等于侮辱灶神。
5、蒙古包里有了病人,在包前左侧缚有一条绳子,绳子的一头埋在地下,表明主任不能待客,来访者就不应进门。
6、不吃鱼虾等海味以及鸡鸭的内脏和肥猪肉,也不爱吃青菜和糖、醋、过辣及带汤汁的菜肴。
(本文转自网络。咨询礼仪培训事宜,欢迎致电北京未来之舟礼仪培训机构:010-65721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