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斓)
“开门见山”这个词。往往用来说明人的性格直爽。但直爽中也有前提,即应针对熟人。如果对方是泛泛之交甚至是首次谋面,还是以这种直奔主题的沟通方式,往往让人心存芥蒂。
我们知道, 寒暄的“暄”字,是“日”字旁而非“口”字旁,就是在告诉我们,说话前应先暖场。而寒暄不是仅为暖场,还有为接下来的交际、沟通起到铺垫、过渡的作用。靳斓认为,并不是任何,的寒暄都能起到这种作用。不恰当的寒暄还可能会弄巧成拙,而寒暄恰当与否的关键在于,什么时时候、说什么。
我们来看以下这个例子。成刻如约来到了客户公司准备见贾飞先生。这次见面对于成刻来说至关重要,他已经预约了四五次,而贾飞似乎觉得见面可有可无。
“贾先生,北京最近开始降温了吧?”一见面,成刻就关切地问。其实,通过之前的几次联络,成刻已经知道贾飞家在北京,并且刚回了一次家。“哦?你去过北京?”贾飞吃惊地问。“我在北京工作过一段时间。北京有美食,就像炸酱面,烤鸭。而且北京这个城市夫的太大了,我每次开车到西直门立交桥就转向”这样的寒暄,一下子就拉近了他和贾飞的距离,双方顺理成章地开始了愉快的沟通。
不同场景寒暄也有所不同
路遇式寒暄。路上或公共场所遇到熟人,顺便打个招呼。这种寒暄有两种情况:一是对经常见面的熟人,握握手并说句“你好!”“早上好啊!”对方也寒暄之后各自离开。另一种是在路上遇到较长时间没有见面的熟人,这时当然不应点头就过,而应停下来多说几句,问问近况。如有急事要办,来不及多说时,应和对方说清楚再离开,这是人际交往的基本礼貌。
会晤前寒暄。即约定见面的双方正式交谈之前的暖场和铺垫。这种寒暄方式是常见也是最起码的问候方式,如“您好”“请进”“请坐”等。沟通正事之前,找一些彼此都可以聊的话题,诸如天气、社会、行业情况等容易参与的话题,以融洽氛围、沟通情感。
电话寒暄。电话寒暄,和会晤前寒暄类似,都是为了说一个事情而通话,是说正事之前的铺垫,只是场景换在了电话中。如是见过面但不太熟的商务伙伴,寒暄时可谈一些近况或上次见面的愉快情景。没见过面,寒暄一般会以问候和赞美或者聊双方都熟识的人、事为主。
寒暄注意选择话题
寒暄,选择什么样的内容很重要。应该注意选择大家都容易认同、并且方便发表意见的话题,特别是和对方相关或感兴趣的话题。
天气话题。“暄”字的本意,就是指“太阳的温暖”,也就是说寒暄最简单的话题就是节令,包括天气。天气对我们日常生活的影响太大了,同时又是所有人都能知道的。天气很好,不妨同声赞美;天气太热,可以发几句牢骚。而如果有特殊天气如台风、暴雨等的消息,更值得聊上几句,因为那是人人都关心的话题。
能让对方引以为傲的事或个人兴趣。靳斓提示,在别人办公室,主人的桌上有盆景时,当然应该夸夸盆景的艺术构思和养护情况;墙上挂着书法作品特别是对方亲自书写或者名家的墨宝,更值得聊几句了;桌上有孩子的照片,可以夸夸孩子的可爱,但有异性照片时则不宜随便作为寒暄内容,因为你不知道他们的真正关系,不能冒昧地猜测。个人兴趣方面的,比如某种活动或运动、美食、品茶或酒,健康的娱乐活动等,也可以当作寒暄话题。
孙伟来到客户赵总办公室。初次见面,孙伟一直在找合适的话题寒暄,尽快打破初次见面的尴尬局面。当他看到赵总的电脑下面垫的漂亮散热器时,就说:“赵总,您这散热器真好看,我看过很多购物网站,这样的散热器真没见过。这种结构既好看,散热效果也非常好。”“是啊,这是朋友专门从国外给我寄来的……”于是赵总说起了以前电脑在夏天总死机的烦人经历,两个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关心对方。这类寒暄“醉翁之意不在酒”,只是以这个为话题表达一种关爱,借以作为下面交谈的开场白。比如“还没休息”“这几天忙累了吧”等。一天中大多数时间都可以用这类寒暄语。另外“吃了吗?”虽然简单,但也是在表达关心对方,不过这句话只适合在用餐时间前后用,其他时间还这样问,就显得太假了。还有“明知故问”式的关心,如“刚回来?”“您正忙着呐?” “好久不见,近来怎么样?”“住得习惯吗?”等也是可以用的寒暄词。
社会话题。轰动一时的社会新闻也是谈资,但不宜讨论桃色新闻、国内敏感事件。
令人振奋的消息。和对方相关的好消息是特别受对方欢迎的话题,这一点是毫无疑问的,能很快拉近双方的距离。
对方所在行业的探讨。这就要求你真的对这个行业有一些了解,而不是不懂装懂地乱扯一气。当然,如果不太了解这个行业,可以试着多用请教的语气讨论。
自己的事情。可以聊点自己闹过的有些无伤大雅的笑话。像买东西上当、语言上的误会等。这一类的笑话,多数人都有兴趣听。开开自己的玩笑,除了能够博人一笑之外,还会让对方觉得你为人随和。
其他话题。除了全世界都通用的“今天天气真不错”这类公共话题外,还有“这家餐厅挺好”、“这部汽车的性能不错”,及旅游、交通、环境、奇闻等。
寒暄的注意事项
寒暄要注意配合态度。例如说“您今天这么忙,还来打扰,真是不好意思”这句话时,却面无表情甚至同时做其他事,就让人觉得你的寒暄纯粹是敷衍,没有任何诚意可言。
而像“去哪儿了”“忙什么呢”等熟人之间的寒暄,不适宜在初次见面者之间用。
如图3-3
考虑当时的场景选择最佳寒暄内容。有人喜欢以“吃了吗”作为寒暄语,那要看看人家是从哪儿来的。对方明明刚从卫生间出来,你偏偏还问这个,岂不尴尬。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都以热情好客著称。现在,即使商务交往中很多人也饱含热情和坦诚,嘘寒问暖,什么都是寒暄的话题,没有可保留的。但要注意,像个人收入、婚姻关系,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认为是纯粹的隐私,即使是熟人之间也不太愿意全部晒开。如果不是对方主动提起,这些话题千万不要用来寒暄。
国际商务场合中,像年龄、地址、收入、婚姻、家庭、信仰、个人行为动向等话题,都是个人隐私范畴,忌讳别人问及,更不能拿来寒暄。
(作者 靳斓 国内知名礼仪培训专家)
知名实战派礼仪专家靳斓在培训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