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06月12日 人民网-人民日报
吴建民,著名外交家,1939年出生于江苏南京,曾任中国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外交部
发言人,中国驻荷兰、瑞士、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现任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文章冗长言之无物,讲话乏味“目中无人”——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问题。党的历史上,许多领导干部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而且能写一手漂亮的文章,具有出色的演讲才能。然而也有一些领导干部,讲话和写文章充满“八股调”,套话、废话和空话充斥,群众不高兴,领导也不满意。
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是什么?怎样改变“八股调”? 6月11日 ,我国资深外交家、外交学院原院长吴建民做客本报“文化讲坛”,以《改造我们的文风》为题发表演讲,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改变文风迫在眉睫
记者:去年,您在人民日报“新语”栏目发表了一篇文章《中国官员需修“对外交流课”》,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我们也注意到,近年来您一直呼吁领导干部要改变文风,学会“讲话”,提高交流能力。您为什么这样做?
这也许与我的个人经历有关。我任驻法大使的时候,副部级以上的代表团每年要接待200多个。接触多了,发现不少国内去的官员喜欢大嗓门讲话,念稿子念得满脸通红,长篇大论。有的代表团,万里迢迢到国外招商,请了很多人,介绍自己的省份或者城市,结果一上台先说天气,“在这个春暖花开的季节,我来到美丽的巴黎,巴黎人民有光荣的革命传统……”好不容易讲到正题了,又是一大堆让人云里雾里的话语,把大量时间浪费在充满套话、废话和空话的无效交流上。一些官员喜欢一上台就是“尊敬的××、尊敬的××”,8个“尊敬的”下来,3分钟就没有了。
在当全国政协委员期间,我所在界别的政协委员曾开会讨论过文风问题。大家一致认为,改变文风,迫在眉睫,早就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
记者:一位中央领导曾对某些官员在新形势面前“话语平庸”现象进行了概括:“与新社会群体说话,说不上去;与困难群众说话,说不下去;与青年学生说话,说不进去;与老同志说话,给顶了回去。”您认为,当前一些领导干部在写文章和讲话中存在的“八股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吴建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开起会来讲话拖沓,写的文章冗长、空洞,言之无物。说了上句,就知道下句。听众则听完了后句,就忘了前句,不仅让人觉得味同嚼蜡,还让人抓不到重点。二是文章和讲话没有对象感,脱离实际,“目中无人”。不同的对象,采取一样的口吻,甚至居高临下,颐指气使,完全不理会听众的心理。
其实,我们党历来重视文风问题。文风问题,也是党风问题,是工作作风问题。清新简洁的文风,不仅能有效地传递信息,而且还能反映出人的精神面貌。相反,“八股”文风不绝,套话、废话和空话充斥,则不仅阻碍信息交流,而且也反映出工作敷衍,缺乏活力与创新力。
文风是执政能力的体现
记者:您认为造成“八股调”的原因是什么?
吴建民:这首先是官员的观念问题。深刻领悟上级精神,对于指导工作十分必要。但是,一些官员却机械地去理解,过于追求四平八稳,照本宣科,而不是实事求是,活学活用,甚至演变成本本主义、教条主义。此外,也是学风问题。改革开放30多年来,祖国大地出现不少新事物新现象。一些官员之所以在新形势下出现“失语”的情况,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好好学习,对新生事物不熟悉,没有与时俱进。
记者:该如何改进文风,减少“八股调”呢?
吴建民:我常常说,官员应该掌握一点交流学。改进文风,首先要弄明白读者听众是谁。所谓看菜吃饭,量体裁衣,给外国人讲,给市民讲,给新闻记者讲,给学生讲,给干部讲,他们的文化背景、专业素养、兴趣爱好是不一样的,要有针对性。
其次,要开门见山,多用短句子,多些“干货”。我在联合国听那么多人演讲过,基本都是直接进入正题。因为时间很宝贵,而且最能打动人的,往往不是非常复杂的句子,而是简单的话,短句子。
另外,就是善于举例子。在一次给干部讲课中,我给一位西部的市长设计一个场景:你们城市人才济济,但是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一个现象就是“孔雀东南飞”,人才流到东南沿海发达地区,你们该如何做?
他讲得很好,说“感情留人、事业留人”。我说你能不能举一个例子?他一时语塞了,在台上很尴尬。其实很多大原则都是好的,但是再好的原则老是重复,也会没有吸引力。如果你有例子支撑,大原则也就活了。很多好例子都来自于生活,来自于老百姓,所以,要善于从生活和老百姓中汲取营养。
改进文风,还需要我们改变一些文化观念。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内敛,所谓“敏于行,讷于言”,“病从口入、祸从口出”等。如果人们评价某某人爱说,这往往不是好意。事实上,“能说”,是一个人交流能力强的体现,非常重要。
说到底,文风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是思想方法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综合体现。文风的好坏,表达能力的优劣,也是执政能力的体现。建设和谐社会,我们呼吁更多积极的文风,短小的文风,创新的文风,生动的文风。(记者吕绍刚 董阳)